中国民间神话故事(精选90篇)(第34页)
本文共计12788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427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身为天子的尧帝,看到人民遭受这样的苦难,忧心如焚。他把四方部落的首领请来,问他们派谁去治水,众首领说,“就叫鲧去吧!”
尧对鲧有点不放心。可是一时找不到更理想的人,只好让他试一试。于是下达了命令,派鲧去治水。
鲧也是个天神,是黄帝的后代。他同情人民疾苦,急于征服洪水,可是知道单凭自己这点神力很难办到,常常皱着眉头闷闷不乐。
一天,一只乌龟和一只猫头鹰互相拉扯着走过来,问鲧为什么发愁,鲧就把自己的心事告诉了它们。
“那有什么难办?”猫头鹰和乌龟抢着说,“俗话说:水来土掩。只要在河上筑起大坝,洪水就不会泛滥了。”
“可是,到哪儿取这些土石呢?”鲧着急地说。
猫头鹰献计说:“你祖父黄帝那里有一种‘息壤’,那可是个宝物,一点点土就可以长成千丈大堤,万丈高山。用这种宝物来阻挡洪水,还 怕挡不住吗?”
鲧听了很高兴,认为这是个好办法。当然,他也知道自己的祖父是个严厉的天帝,这件事给他知道了定会受到惩罚。可是为了尽快治服洪水,拯救人民,他只好这么干了。
不知冒了多么大的危险,用了什么办法,鲧终于从天上窃来了息壤。于是他背着息壤,带着猫头鹰和乌龟,到吕梁山一带去治理洪水。这办法可真灵,只要在河边撒下一把息壤,立刻就会长出一道高大的堤坝,挡住汹涌的洪流。在积水的地方撒下一点息壤,积水很快就会干涸,露出黑色的地面。
可是,鲧窃息壤的事,很快就被黄帝知道了。他恨天国里出了这样的逆子,立刻派火神祝融下到人间,在羽山的郊野把鲧杀死了,取回了被窃的息壤。这一下,各地的洪水又泛滥起来。
鲧并不怕死,当初他盗取天上的息壤,就是抱着牺牲生命的决心的。遗憾的是没有把人民从洪水中拯救出来。所以,他死后精魂仍然活着,尸体过了三年没有腐烂,而且腹内还 孕育着一个新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全部精血去哺育这条小生命,希望他的神力能超过自己,继续完成治服洪水的伟大事业。
鲧的尸体三年不腐烂这件奇事给黄帝知道了。他担心鲧会变成精怪,扰乱天廷,便派了一个天神,带着一把吴刀,把鲧的尸体剖开来。这时奇迹发生了:从鲧的肚子里,忽然跳出一条虬龙,头上长着角,金鳞闪闪,盘旋而上,升上了天空,这就是禹。禹上天之后,鲧也化作一条黄龙,跃进了羽山脚下的深潭之中。
《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能自生自长的土壤。息,生长)以堙(堵塞)洪水,不待帝命(不等天帝允许)。帝令祝融(火神)杀鲧于羽郊(羽山的郊野)。”又《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辑《归藏·启筮》云:“鲧殛(杀戮)死,三岁不腐,副(pì剖开)之以吴刀,是用(因此)出禹。”鲧因盗取天帝的息壤而被处死,是个可歌可泣的英雄。他虽然死了,可是不甘心失败,在腹内孕育了禹,让他继承自己的遗志,完成治水的大业。
《中国民间神话故事》之禹诛防风氏
禹在治水之前,先在会稽山上(今浙江绍兴)召集了一次天下群神的大会,共同商讨治水的方案。开会时,大家都到齐了,只有防风氏迟到,为了严明纪律,禹就把他处死了。
这个防风氏,本是南方一个巨人族的首领,身高三丈有余。传说由于他的身体特别高大,任何刽子手也休想用刀斧砍掉他的脑袋,禹便临时征调民夫筑起一道高高的塘坝。行刑的时候,让防风氏站在塘坝下面,刽子手站在塘坝上面,选派最有力气的人,使用最锋利的刀,才把防风氏的头颅砍下来。这段塘坝,后人便管它叫“刑塘”。防风氏被处死后,就葬在会稽山上。
过了一两千年,到了春秋时代,吴王夫差率兵攻打越国,把越王勾践的几千人马包围在会稽山上。战争打得很激烈,连山都崩塌了。吴军从毁坏的山中掘出一根大骨头,要一辆大车才能装得下。既不像人的骨头,也不是兽的骨头,谁也不认识它是什么骨头。于是吴王叫人去请教博识的孔夫子,孔子说:这就是当年大禹治水时被禹处死的巨人防风氏的骨头。
传说千百年后越国还 保留着防风氏古庙,庙里的神像是用泥巴和木头雕塑的:那神长着龙的头,牛的耳朵,两道眉毛连成一线,下面只有一只眼睛。越国的人民,每年都要祭祀防风氏。祭祀时,要演奏防风氏古乐,吹起一种约三尺长的竹筒,发出呜呜的号叫声,三个披头散发的人,应和着这悲哀的音乐,在神庙的大殿上跳起舞来。足见人们对这位神话传说中的巨人还 是很怀念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