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浅析康德论有道德价值的行为(第9页)

本文共计2064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69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对于这一排他性论证,我们可以从功能系统的角度给以反驳: M 和P 分别是心理子系统和生理子系统,相应地,M 和P 之间的随附性关系是这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心身系统。这使得,M 和P 不能分别地单独与P发生因果关系,而只能联合为一个整体来与P发生因果关系。这样,产生P的不是两个原因M 和P,而是由M 和P 构成的一个原因即心身系统的整体。这进而意味着,下向因果关系是心身整体对其一部分即身体部分的因果关系,这里只有一个原因而没有两个原因,因而不违反因果解释的排他性原则。物理主义所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是“物理因果闭合原则”( the principle of physical causal closure) ,即物理事件只能与物理事件发生因果关系。然而,在我们看来,这条原则的有效性至多存在于认识论领域,对于实践论来说则是无效的; 因为实践的原因是人的目的,而人的目的最终可以归结为自由意志。显然,自由意志作为行动的原因是不受物理因果关系制约的,否则就不成其为自由意志。这一点康德已经讲得很明白。基于康德的目的论,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摈弃物理因果闭合原则,进而摈弃物理主义。

  既然功能系统具有功能意义和功能结构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这意味着,我们所主张的实践论功能主义以某种方式回到笛卡尔的实体二元论。不过,由于我们坚持心灵对身体的随附性( 大致相当于金在权所说的不可还原的弱随附性) ,我们的实体二元论不同于笛卡尔的“平行二元论”,而是“有序二元论”; 后者承认身体或物理性质的基础性,因而心身关系是有序的,但不承认心理性质可以还原为物理性质。

  最后我们要指出,康德也是某种实体二元论者,即他所谓的“经验二元论”。他说道: “如果现在有人问: 这样说来,是否在灵魂学说中只有二元论才会成立呢? 那么回答就是: 确实如此! 但只是在经验性的意义上,就是说,在经验的关联中物质作为现象中的实体是现实地对外感官给予的,正如思维着的我同样作为现象中的实体是在内感官面前给予的一样,而且这两方面的现象也必须按照这个〔实体〕范畴带入到我们的外部知觉和内部知觉对一个经验的关联中去的那些规则而相互连结起来。”在康德这里,物质( 包括身体) 是通过外感官得到的外经验的实体,能思维的“我”即心灵是通过内感官得到的内经验的实体。可见,康德关于心灵哲学( 灵魂学) 的经验二元论相当于实体二元论。须强调,按照康德的用法,“实体”和“本体”是有原则性区别的,前者是经验对象,后者是先验对象; 前者在认识论上是可知的,而后者在认识论上是不可知的; 不过,后者在实践论上成为可知的,即作为实践理性之根基的自由意志。这进而意味着,当心灵哲学由认识论转入实践论,原来一些不可知的或纠缠不清的问题可以成为可知的或清晰可解的问题。

  浅析康德的道德哲学

  【摘要】:康德通过寻找实践理性至上原则来看待道德和道德判断。他在道德自律的基础上,就道德与幸福、理性与自由、动机与效果等问题阐述了独到而深刻的见解。主要浅谈康德的道德哲学思想,希望通过分析能够对现实问题提供一种解决思路。

  【关键词】:理性;善良意志;道德律

  毫无疑问近两、三百年来,德意志民族的哲学天才所放射的光辉是无可比拟的。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伊曼努尔康德,他在德国哲学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康德的哲学思想主要集中于对人性的探讨,并将他的伦理学体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主要理论成果表现为三个方面。一、在人的认识能力方面的探讨,特别表现在为科学知识奠基的巨著《纯粹理性批判》。二、在人的欲望能力方面的探讨,代表作为研究人类道德原理及其基础自由意志的《实践理性批判》;三、在人的情感能力方面的探讨,体现为美学和目的论的《判断力批判》。康德的一切哲学研究最终是为了解决“人是什么?”的问题,他的“三大批判”正是围绕着这一总问题而展开的哲学视野的全景。

  一、理性与善良意志

  卢梭是对康德的思想发展起了重要影响作用的人,卢梭的哲学思想是源本于人类学。他认为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它的自由。康德也继承了这种“自由”的观点,但是他对自由也做了进一步的发挥“把整个哲学的基础都转移到‘自由’的概念上来了;自由成了一种‘自发性’或‘自律’,本身就具有普遍性,是道德性的内在先验原理”。当然,对于这种先天的道德原则的肯定并不表示康德完全否定感性世界中的人的欲望和幸福。他承认在理性原则之外还有感性的幸福,“人属于感觉世界;人的理性当然有一个无可否定的感性层面的使命,即照顾感性的关切,并且为今生的幸福起见,以及可能的话为来生的幸福起见,制定实践的准则,在这两点而言,它乃是一个有需求的存在者”。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