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马克思与舍勒关于现实问题的论述对比

8 次下载 4 页 6473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马克思与舍勒关于现实问题的论述对比

  对现实问题的无情揭露仅为解答问题奠定了基础,而解答问题的关键则是要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马克思与舍勒关于现实问题的论述对比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哲学史上,以解答“现实”问题为理论旨趣的研究由来已久,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并深刻影响着当代哲学研究的价值取向。在中国语境中,卡尔·马克思是家喻户晓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家,马克斯·舍勒是卓有成就的现象学哲学家,长期的哲学二元对立思维,导致很少有人能将马克思与舍勒放在一起开展比较研究。但从二人所处历史时代替他人考试察,他们所关注的实为同一时代背景下不同方面的“现实”问题,且都付出毕生精力去思考、批判、超越。梳理并比较他们解答现实问题的理路,不仅对于理解二者的思想谱系、彰显二者的共通之处与相异之处具有学理价值,而且对于实现二者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借鉴,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具有实践价值。

  一、现实问题的切入:对“颠倒的世界”的无情揭露

  马克思和舍勒都出生在德国,俩人都是责任感、使命感极强又非常关注“活生生的现实”的哲学家,但由于他们所处年代的差异以及哲学态度方法的不同,使得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角度有所不同。有趣的是,他们以不同的角度关注现实却得到了一个真实而又相似的“颠倒的世界”.因此,“颠倒的世界”是他们对资本主义现实问题精辟入里的概括,而对“颠倒的世界”的无情揭露是马克思和舍勒解答现实问题的切入点。

  在马克思看来,他所处时代的现实世界“是一个着了魔的、颠倒的、倒立着的世界”,在这个“颠倒的世界”里真正的价值变成了非价值,非价值的东西以价值之物的面目出现,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卑贱变成尊贵,懦夫变成勇士等等,而混淆和颠倒这一切事物的罪魁祸首正是货币。“货币能把任何特性和任何对象同其他任何即使与它相矛盾的特性和对象相交换,货币能使冰炭化为胶漆,能迫使仇敌互相亲吻。”[1]

  那么,货币本身真有这么大的魔力吗?循着马克思的思想逻辑和相关论述不难发现,不是货币本身而是货币的“异化”具有神奇的力量。马克思认为,包含人的异化、社会关系异化和货币异化在内的资本主义全面异化是造成颠倒问题的关键所在,而导致“异化”的最终根源恰是由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制度构成的资本主义制度。所以,马克思对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后建立的未来新社会的一个基本设想就是消灭商品交换,消灭货币,这是他试图重新颠倒“颠倒的世界”的理想化设计,虽然至今未真正实现,但对我们思考今日之社会和道德难题具有深刻启示。

  舍勒把握到的“颠倒的世界”其实是一个“价值世界”,即价值秩序的颠倒。舍勒首先把现象学当作一种面对世界的崭新态度而非方法,基于这种态度,他一方面通过精神直观发现了客观的价值等级秩序,认为人们只有照此生活,才会实现其存在的意义;另一方面通过对现实的关注发现客观的价值等级秩序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失序,即价值秩序的颠倒:自我获得的价值凌驾质性价值,有用价值凌驾生命价值,世俗价值对神圣价值的倒置。正是根据这一点,舍勒把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归结为“价值的颠覆”.因此,舍勒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问题是价值秩序的颠倒或“心之失序”.那么,是什么导致价值秩序的全面颠倒呢?舍勒认为是怨恨。他通过细致入微的分析,揭示出怨恨颠倒客观价值秩序的情感心理机制,即通过扭曲正常的价值感受、伪造价值图表、呈现价值假象而使价值变形来实现。

  舍勒在分析怨恨的情感心理机制时,也把握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事实。“人之物、生命之机器、人想控制因而竭力用力学解释的自然,都变成了随心所欲地操纵人的主人;‘物’日益聪明、强劲、美好、伟大,创造出物的人日益渺小、无关紧要,日益成为人自身机器中的一个齿轮。”[2]但他并未将“异化”看作是价值颠倒的根源,相反,他认为价值秩序的颠倒造成了“异化”,而最终根源恰是怨恨。

阅读全文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