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马克思与舍勒关于现实问题的论述对比(第2页)

8 次下载 4 页 6473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总之,马克思和舍勒都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颠倒”问题,也都把握到了“异化”事实,但在寻求“异化”的最终根源上却出现了分歧。马克思认为,造成颠倒、异化的最终根源是体现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思想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而舍勒认为造成颠倒、异化的最终根源是以怨恨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精神气质或心性结构,这必然导致二人对现实问题批判视角的不同。

  二、现实问题的剖析:制度批判与精神气质批判

  对现实问题的无情揭露仅为解答问题奠定了基础,而解答问题的关键则是要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二人都采取了批判分析方法,但马克思、舍勒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视角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与他们对“颠倒”问题的溯源不同有关,更与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要义的认识有关。

  在马克思看来,不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核心要义都是包含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在内的社会形态,也称社会制度;而在舍勒看来,“资本主义”虽然首先显现于政治经济领域,但“资本主义首先不是财产分配的经济制度,而是整个生活和文化的制度。这一制度源于特定的生物心理类型的人(即资产者)的目的设定和价值评价,并由其传统传承”[3]62.据此舍勒的研究专家曼弗雷德·S·弗林斯把舍勒的资本主义概念理解并界定为:“它是一种以特有的价值偏好为特征的心境或者心性,而这种心境或者心性的产生又依赖于可数量化的事物的资本化。”[4]因此,我们现在理解的舍勒所讲的“资本主义”是“心性的资本主义”.由此看出舍勒所讲的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都是一种精神气质或心性结构。

  基于这种认识差异,马克思、舍勒分别从制度和精神气质方面展开对资本主义猛烈的批判,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内在矛盾和悖论,寻找理想的出路。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从内容来看,主要体现为伦理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因为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首先是一种政治经济制度,因而无论是伦理批判、意识形态批判、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批判的.矛头和焦点都指向资本主义制度。为此,马克思向资本主义开出的一剂良药也是通过社会革命,打碎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马克思理想的新社会,其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是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对象性活动全面地占有自己的本质,全面地占有社会生产力,并实现对社会关系的真正控制。所以,在马克思看来,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变革生产方式,才能实现社会变迁,扬弃异化,从而将“颠倒的世界”重新颠倒过来。显然,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持激进的革命态度。

  舍勒在“心性的资本主义”认识基础上,认为资本主义的缺陷不是根源于政治和经济上的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的缺陷,而是根源于世界在其中呈现的心性---人心的秩序或价值秩序,所以舍勒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从精神气质或心性结构批判入手的。

  舍勒从精神气质层面开辟的资本主义批判视角,也必然为其解决资本主义现实问题提供独特的方案。

  舍勒认为,是具有资本主义现代心性的人决定了资本主义的本质,或者说是如此的人产生了如此的制度,而不是如此制度产生了此等人。因此他认为:“只有当资本主义类型的人及其‘精神’失去其法统,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造本身才有可能。”

  显然,他对资本主义开出的药方是通过修复人心重建客观价值秩序。在我们看来,舍勒的态度是一种改良主义的保守妥协态度,他的一厢情愿的乌托邦式的想法在今天看来有一定的价值,但不可能“治愈”资本主义的现代病。

  就二人分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的视角看,马克思显然抓住了根本,切中了要害,但未能在精神气质方面深入下去;舍勒的分析和批判虽然不够全面,但从精神气质层面开创的批判视角和富有深度的分析让人眼前一亮,不失为一种深刻的批判理论。在当今世界,不同制度体系、不同价值体系的分歧仍然存在,围绕制度和价值的论争依然激烈,尤其对于当今中国来讲,追寻制度文明与构筑核心价值观成为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此背景下,探讨并实现马克思制度批判与舍勒精神气质批判的相互沟通和借鉴,对正确认识和解决当今时代的现实问题颇有启发。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