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艺术学毕业论文 > 正文

试论禅宗思想与中国绘画艺术观念的构建(第3页)

2 次下载 5 页 7131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之后的张彦远、王墨继承了王维的创作心法,并加以发扬光大,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中有句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被历代奉为绘画创作的心法。符载著论《观张员外画松石图序》称其画:“非画也,真道也,当其有事,已知夫遣去机巧,意冥玄化,而物在灵府,不在耳目。”晚唐五代的山水画,所追求的是自然的“真”与“实”,荆浩的《匡庐图》中,山石垂直,跋地飞升,中堂式峰峦问,寺亭、桥梁、林木、岩崭、溪泉,曲折掩映,在岚风缭绕的气氛中若隐若现。《匡庐图》中山峦的气势和凝重深邃的意境,正是得力于佛教造像沉重宏伟的体量之感。

  宋元时期的禅宗,在青原、马祖、道钦等大禅师的弘扬之下,更加兴盛。士大夫无不以学禅为要务,甚至连村妪野叟也能解说禅机。修禅之盛,前所未有。此时的画坛,在禅风法雨的拂嘘灌溉之下,进入了昌盛阶段。这一时期的荆浩、关仝、董源、巨然都是王维笔法的后继者。关仝的画风接近荆浩,史上并称为“荆关”。关仝的山水画喜欢描写秋山寒林,村居野渡,幽庐隐士。他的《秋山晚翠》与《大岭晴云图》绵密深厚,山石坚实,自然而有气韵。范宽的画风,基本上属于“荆关”以来的写实传统。他惟一的传世之作《溪山行旅图》是最单纯的全景构图形式,由块状山石构成所谓巨碑式山水,其观念来自佛教造像“佛菩萨三尊式”的庄严宏伟。画幅正中占三分之二幅面的山峰高耸突兀,壮气夺人,大有“高山仰止”之感。山谷深虚处,一瀑如线,飞流万仞。山脚下商旅驱赶着驮运的驴马沿溪而行。人的微小映衬巨石古木高山大壑的雄伟,更增加峻山涵林的生机。范宽的山水画,不仅得山之骨气,且在巨大之极的空间感与体积感中,漫映出沉思、内省的禅意。董源山水画中所透出的气质与荆关不同,《潇湘图》和《山口待渡图》描写的是江南水乡的景色,宁静幽远,宽而平静的江水,山峦层层远去,草木葱茏,汀渚交横,烟水空檬,水墨淡色,矮丘坡岸,以长如披麻的线和水分丰富的墨点组成,虚虚实实,含蓄润泽。这种“平淡天真”的山水特别受到米芾的推崇。米芾父子的米家山水,所显露的完全是对禅法参悟的心得。米芾常说:“山水古今相师,有出尘格者,因信笔作之,多烟云掩映树石,不取细意便已。”(《海岳论山水画》)其子友仁更是说:“王摩诘古今独步,仆旧秘藏甚多,既自悟丹青妙处,观其笔意,但付一笑耳。”又说:“王维画见之最多,皆如刻画,不足学也,惟以云山为墨戏。”(《元晖题跋》)这般评论,直如呵佛骂祖。友人作诗道友仁:“解作无根树,能描蒙鸿云。如今共御也,不肯予闲人。”所谓无根树蒙鸿云是米家山水的独创技法,与其说米氏父子善绘雨景,能写出江南山水的妙处,不如说画中透出的是其胸中的禅境。

  关仝的画善用疏简之笔,《宣和画谱》云:“仝之所画,其脱落豪,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这种简放的画风,被后来的李成更加发扬为“气象萧疏,烟怀平远。”(《山水诀》)及至元代,竞成为一代时尚。后世认为这是元画的独特处。萧疏简淡的画法,正是流露禅心的智慧方式。一简淡的小景,无异于一短,因此有人说画为无声诗,传达的是笔外之意。

  明清是禅宗相对沉寂的时代,绘画也日渐式微,相反,在画论的探讨上,却超越了前代,其中首推者是董其昌。董氏的南北宗说,几乎成为尔后300年来画论的主流,并影响到对画史的把握,其问虽有反对之说,但都不足以动摇其主流地位。与董其昌齐名的李日华常说:“古人绘事,如佛说法,纵口极谈,所拈往劫因果,奇诡出没,超然意表,总不越实际理地,所以人天悚听,无非议者。绘事不必求奇,不必循格,要在胸中实有吐出便是矣。”又说:“点墨落纸,大非细事,必须胸中廓然无一物,然后烟云秀色,与天地生生之气自然凑泊。”(《竹嫩论画》)一代宗师石涛和尚更是直截了当:“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之法乃为至法。”又云:“不可雕凿,不可沉泥,不可牵连,不可脱节,不可无理,在于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苦瓜和尚画语录》)道出了绘画创作者应具备的禅者气象。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