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艺术学毕业论文 > 正文

试论禅宗思想与中国绘画艺术观念的构建(第2页)

2 次下载 5 页 7131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山水画的南北宗论是另一个受到禅宗重大影响的审美思想。明董其昌在《容台别集》卷四《画旨》中有如下论述:“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干、赵伯驹、伯辅,以至马(远)夏(硅)辈。南宗则王摩诘(维)始用渲淡,一变钩斫之法,其传为张躁、荆(浩)、关(仝)、郭忠恕、董(源)、巨(然)、米家父子,以至元四家,亦如六祖之后有马驹、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微矣。要之,摩诘所谓云峰石迹,迥出天机;笔意纵横,参乎造化者。东坡赞吴道子、王维壁画,亦云:‘吾与维也无间然。’知言哉。”董氏以禅宗的北渐南顿,来分画为南北宗,其要旨放在所用工夫的顿渐,而不在作者籍贯的南北,所以他明确地说:“但其非南北耳。”《画旨》中喻巨然、惠崇两人为:“一似六度中禅,一似西来禅。”又称李夫人道坤“如北宗卧轮”;谓林天素、王友云“如南宗慧能”。

[1]    

试论禅宗思想与中国绘画艺术观念的构建(第2页)

 

  董氏分宗说,主要来自他以“淡”、“天真自然”为宗的主旨。他认为,山水画至王维而发展到了“淡”到了“天真自然”的境界,他引的对王维作评价的四句话:“云峰石迹,迥出天机;笔意纵横,参乎造化”即是淡和天真自然的写照。董氏标举的淡、自然,都是禅宗及魏晋玄学中的观念,也是山水画得以成立的基本观念。他推崇这一观念为山水画的正宗。而贬斥重彩色、重精工的另一派。唐张彦远将“自然”高置于神妙之上,黄休复亦以逸品置于神品之上。董氏的所谓南宗,实际继承了自然逸品的系统,而所谓北宗,实际系张彦远的“精”,张怀罐、黄休复的“能品”系统。重自然、重逸、重神而不重精、能的艺术思想,自此成为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创作中不可动摇的正统性主流。

  二、历代画论及艺术实践史中的禅宗思想

  从东汉至六朝的500年间,是佛教大规模发展的时期。佛教的思想也不可避免地进入艺术审美的思想体系,直接影响了绘画艺术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绘画名家如顾恺之、张僧鹞、陆探微、宗少文四人都相当虔诚的笃信佛法,喜欢结交高僧,经常为佛寺绘画,其思想深受佛教的影响。张僧鹞首创没骨画,对后世的影响巨大。陆探微变古体而开新法,包前孕后古今独步。宗少文则遍通山水人物花鸟技法,为后世拓宽了绘画领域。而顾恺之所取得的成就更是超越了前人。后世称其画“虽写迹翰墨,其神气飘然在烟霄云上,不可于画图间求”。

  唐代太宗、高宗至武后数十年间,天下升平,国力强盛。佛教进入繁荣时期,举国尚佛,虽妇孺也不甘落后。武则天因仰慕禅宗五祖的弟子神秀(北宗创始人)禅师之名,派遣使臣礼请入都传法,并且带着中宗、睿宗亲至郊外跪迎,封神秀为国师,在皇城内建寺供养,朝野景仰。每到说法时,会聚数万听众,人们都以能听到禅师说法为荣。神秀圆寂后,都邑倾城为之送殡,唐代的尚佛之风可见一斑。

  这股汹涌澎湃的禅学洪流,也直接冲击了画坛。造就了一位划时代的名家,即泼墨山水的创始人王维。王维号摩诘,太原人,世家礼佛,开元进士。进入宦界后,闲暇时常常去禅寺拜僧论道。先后听神秀(606—706)、普寂(651—739)、义福(658—736)等诸禅师讲法,按照佛法要旨,修持禅法,后来预知大限安坐而终。

  王维对禅学的体悟,直接体现在他的艺术创作上,他的文章诗歌,澹远空灵,深邃的禅机流露于字里行间,且能将诗意禅机入画,又能以画表禅。因此创作了不问四时“雪里芭蕉”式的写意之作。王维在山水画方面的成就最为显著,其画风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水墨渲染的画法;二是空寂的意境。他一改过去画山水的钩研之法为泼墨渲染,使山水画由此耳目一新。并著有《山水诀》画论一篇,其中有句名言:“妙悟者不在多言,善学者还从规矩。”深刻地体现出禅学思想。苏东坡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赞王维说:“昧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其画中的诗,诗中的画,不是别的,而是禅的境界,禅的感悟。明代董其昌尊王维为南宗山水画的始祖,文人画的开创者。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