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浅析《诗经·秦风·黄鸟》的从死问题(第2页)

本文共计626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1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请看赵荫棠《秦风〈蒹葭〉与〈黄鸟〉的对比》:

  《左传》上常说的“良”不仅是表明才能,还暗示身份。其余一百七十四人何以见得是奴隶呢?我们仔细读一下,文公六年左氏《传》所记载的这件事的传文,就可以得到这种消息。该传文在“君子曰”以下的议论中,一则曰“众隶赖之”,二则曰“而又收其良以死”,“良”当然是指“三良”,那“众隶”还不是暗指那一百七十四人吗?众隶者,众奴隶也。一百七十四,而用三除之,则得五十八。这五十八就是“三良”每人所带领的奴隶数目。《周礼·夏官司马》云:“二十五人为两,两司马皆中士。”我们把五十八这个数目用二十五除之,则得二余八。这“二”显然是“两”数,那“八”又是什么呢?无疑的就是“士”之数。《周礼·舆司马》适缺,但《行司马》下有这样的注释:“舆司马当上士,八人。”由此可知一舆之中有八个舆司马是上士。我们再把二十五用二乘之,再加八,则还原为三良每人所带领的奴隶数五十八。由此可以证明三良之所带领者,从舆的编制说起来,就是一舆(由两个“两”合成。每“两”二十五人,再加四个士),一舆之中的成员就是五十个奴隶加八个士(是上士或是中士倒没多大关系)。“三良”,《左传》云:“子车氏之三子……”子车,史记作“子舆”。那么,子舆当然就是舆大夫……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为秦穆公殉葬的一百七十七人之中,包括三个大夫、二十四个司马和一百五十个舆人。由此更可知春秋时代的舆人,确确切切是奴隶的总称谓。

  这就证明了三良和其余人的身份。既然舆大夫自愿从死,他们的奴隶自然也会被迫下世。况且秦国就有殉葬的风俗。穆公之前的武公就曾以人殉葬,“武公卒,葬雍平阳。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以秦穆公国君的身份,死后殉葬符合当时秦国的现实情况,而且殉葬的标准比较高。

  祝中熹说:“人祭、人殉在商代最为盛行;嬴秦和殷商同属鸟图腾部族,族源与民俗都十分接近,故在春秋列国中秦国的人祭、人殉传统不但突出,而且延续最久。人殉又可析分为两类:一类是杀殉,即将殉者残酷杀害后埋入墓中,此类殉人多为仆役阶层;另一类是所谓‘从死’,即殉者自愿以死相随陪墓主到冥世去,继续为墓主服务,此类殉人多为墓主的妃妾及宠臣。在我们今天看来这两类殉人现象的实质是一样的,但在那个时代人们的理念中,二者却大不相同,‘从死’者甚至会认为能到另一个世界中去与墓主共同生活是一种荣耀。两类人殉在埋葬位置、方式、规格以及随葬器物等诸方面,均有很大的区别,在考古实践中是能分辨出来的。”

  三、两个君主

  (一)秦穆公

  秦穆公是否亲自下令让臣子殉葬,无从得知。笔者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以其他的资料作为旁证来做出推测,实属不得已而为之。虽然秦穆公好大喜功、

  一意孤行,导致了秦军之战的失利,但是他还具备了当时大多数君主少有的优点。

  1、善良的人性关怀

  秦穆公曾经救助晋国度过饥荒之年,惠及晋国民众。

  冬,晋荐饥,使乞与秦。秦伯谓子桑曰:“与诸乎?”对曰:“重施而报,君将何求?重施而不报,其民必携;携而讨焉,无众,必败。”谓百里:“与诸乎?”对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丕郑之子豹在秦,请伐晋。秦伯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秦于是乎输粟于晋,自雍及绛相继,命之曰泛舟之役。(《左传·僖十三年》)

  野人食马,穆公赐酒更为人所知。

  昔者秦缪公乘马而车为败,右服失而野人取之。缪公自往求之,见野人方将食之岐山之阳。缪公叹曰:“食骏之肉而不还饮酒,余恐其伤汝也。”于是遍饮而去。(《吕氏春秋·爱士》)

  2、勇于反省,知错能改

  之战,晋军全歼秦军,晋国后来归还秦军主帅,秦穆公亲迎,承认自己的错误,厚待孟明等人。面对如此大的军事失利,秦穆公完全可以推卸责任,让三军主帅充当替罪羊,但他主动承认是自己的失误,可见反省的巨大勇气。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