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诗经·秦风·黄鸟》的从死问题
5 次下载 4 页 6261 字【 字体:大 中 小 】
浅析《诗经·秦风·黄鸟》的从死问题
摘 要:关于《诗经·秦风·黄鸟》的三良从死问题,历代观点不一。有刺穆公哀三良说、有三良自愿从死说、有刺秦康公说等等。究其原因,在于当时特定的秦国历史风俗和社会时期。本文整合了各种说法,得出如下结论:三良是自愿从死的贵族,其余的人是被迫殉葬的奴隶;秦穆公不太可能下令让国人殉葬;秦康公是下令殉葬的主导者。
关键词:三良 秦穆公 秦康公 《诗经·秦风·黄鸟》 从死 殉葬
讨论《秦风·黄鸟》中三良从死的文章不在少数,各自的论点不尽相同。本文梳理了关于《黄鸟》的各种说法,综合各家的观点,了解了大致的《黄鸟》主题演变过程。结合前人说法,得出了三良自愿从死、秦穆公不太可能下令殉葬、秦康公是下令殉葬的主导者几条结论。
一、两种观点
(一)被迫从死
哀三良也,国人刺穆公以人从死,而作是诗也。(《毛诗序》)
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左传·文六年》)
三十九年,缪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史记·秦本纪》)
(蒙)毅对曰:“昔者秦穆公杀三良而死,罪百里奚而非其罪也,故立号曰‘缪’。”(《史记·蒙恬列传》)
自古无殉死,达人共所知。秦穆杀三良,惜哉空尔为。(王粲《咏史诗》)
(二)自愿从死
《史记·秦本纪》正义引应劭云:“秦穆公与群臣饮酒酣,公曰:‘生共此乐,死共此哀。’于是奄息、仲行、虎许诺。及公薨,皆从死。《黄鸟》诗所为作也。”《汉书·匡衡传》:“秦穆贵信,而士多从死。”应劭注同《史记·秦本纪》语。
从死,自杀以从死。(《黄鸟》郑笺)
功名不可为,忠义我所安。秦穆先下世,三臣皆自残。生时等荣乐,既没同忧患。谁言捐躯易?杀身诚独难!(曹植《三良》)
一朝长逝后,愿言同此归。厚恩固难忘,君命安可违!临穴罔惟疑,投义志攸希。(陶渊明《咏三良》)
二、两种推测
(一)三良自愿从死
已知的最早的自愿从死的文献资料是汉元帝时匡衡的上疏,“秦穆贵信,而士多从死”,据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可知,匡衡语为齐说,即三家诗之齐诗。《诗三家义集疏》:“应劭《汉书》注:秦缪公与群臣饮酒酣,公曰:‘生共此乐,死共此哀!’于是奄息、仲行、虎许诺。及公薨,皆从死。《黄鸟》所为作也。以上鲁说。”判定应劭的说法来自鲁诗,判定曹植的《三良诗》为韩说。“三家皆谓秦穆要人从死,穆公既死,三臣自杀以从也。”三家诗持自愿从死的观点,与毛诗不同。汉代盛行的经文学派中,齐鲁韩三家赞同自愿从死,这在当时应该是普遍的认识,毛诗后来居上,其观点盖过了三家诗。秦穆公与三良之前有过约定,生共乐,死共哀,所以当穆公离世后,三良自然也从死了。古人一诺千金,为此甚至可以付出生命的代价。田横五百士便是自愿为主从死的事例。
(田横)既葬,二客穿其冢旁孔,皆自刭,下从之。高帝闻之,乃大惊,以田横之客皆贤。吾闻其余尚五百人在海上,使使召之。至则闻田横死,亦皆自杀。于是乃知田横兄弟能得士也。(《史记·田儋列传》)
韩原之战,“三百人者闻秦击晋,皆求从,从而见缪公窘,亦皆推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秦穆公泽被下民,三百人视死如归,只为报一饭之恩,这些人为了秦穆公蹈死不顾,何况秦穆公亲近的臣子?
(二)其他人被迫殉葬
假设三良自愿从死成立,那么其余的人是否也如三良一样,自愿从死?《史记》记载从死者百七十七人,那其余的百七十四人如何解释?陈子展《诗经直解》的看法是诗人只同情三良,其余的人大概都是奴隶。三良作为臣子尽忠而死,受到国人称赞,青史留名,“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是对三良的沉痛悼念,对其余的人则是不予理睬,由此可推测余下的百七十四人身份。

学校美术教育的功能现状及对策教学论文
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现状与优化策略论文
小学美术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
美术教育中师幼互动的现状论文
改善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现状的措施论文
关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美术说课探析
关于高职院校艺术考察课的教学探索与思考
科研方法和论文写作
浅谈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多元评议为写字课堂插上灵动的翅膀论文
日本创新体制的经验教训及其借鉴论文
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探究论文
中学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的有效结合论文
图书馆与国民文化素质教育研究论文
试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论文
发表教育论文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项目管理沟通的意义和方法
论文致谢的意义和作用
试论荀子发展儒学的方法和途径
中小学教师科研论文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