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节序诗中蕴含的情感寄托
本文共计494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7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苏轼节序诗中蕴含的情感寄托
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人们的安土重迁和对故乡的依恋,这也是我国人民传统观念中的归属感,下面是小编搜集的一篇关于苏轼节序诗中蕴含的情感寄托探究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借鉴。
《文心雕龙·物色》:“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随着时间的推移,四时轮回,节序不断的变迁,心随物动,人们的内心不免有所感发。由此,节序逐渐成为诗人笔下诉诸的对象,成为诗人情感寄托的支点。据笔者统计,苏轼节序诗达103首之多,包含了诸如元日、上元、寒食、端午、中秋、九日、冬至、除夕等节序。这些诗歌从不同角度、多个方面展现了诗人细腻的内心世界,寄托了作者深沉的情感体悟。
一、士大夫悲天悯人的情感寄托
时光变幻,春秋代序,万事万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而苏轼作为一名封建士大夫,他为生民立命的决心始终没有变。《宋史》记载: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则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在幼年的苏轼心中,儒家积极入世、为民请命,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士大夫使命已经形成。特别是在节序交替的特定氛围中,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怀更加强烈。
熙宁二年(1069),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试图改变朝廷积贫积弱的局面。由于和王安石变法方式相抵牾,苏轼自请外放。熙宁七年,苏轼调任密州知州。密州是一座人穷地僻的山城,连年灾荒,人民苦不堪言。在密州两年任期内,苏轼怀着一颗士大夫为民请命的心为密州人民做下许多实事。任期满,苏轼离开密州回京师,正值岁末除夕,大雪阻挡去路,看到此情此景,苏轼于是写下了《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复作》这首诗。
除夜雪相留,元日晴相送。东风吹宿酒,瘦马兀残梦。
葱昽晓光开,旋转余花弄。下马成野酌,佳哉谁与共。
须臾晚云合,乱洒无缺空。鹅毛垂马骏,自怪骑白凤。
三年东方旱,逃户连欹栋。老农释耒叹,泪入饥肠痛。
春雪虽云晚,春麦犹可种。敢怨行役劳,助尔歌饭瓮。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除夕、元日是最重要的节日,受民众高度重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是夜,禁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除夕夜,家家户户热闹异常,人们往往围炉团坐,许下美好的祝福,祈求年年平安顺利。而诗人此时正在行役途中,本应该思念家人团聚的快乐,但是他想到的却是广大贫苦农民在新的一年能否迎来庄稼的丰收。在此首诗中,诗人叙述了他亲眼看到东方三年大旱,农民颗粒无收,百姓们逃荒流离失所;老农释耒叹息,痛心不已的悲惨场面。恰在此时,纷纷扬扬的大雪飘落下来,虽说春雪晚来了一些,但他告诫农民种植春麦为时未晚。与农民可种麦的欣喜相比,诗人哪里还埋怨行役的辛苦。在这新年最重要的节序变换中,苏轼不是感慨舟车劳顿的辛苦,也不是叹息新年家人无法团聚悲凉寂寞,而是为晚来的雨雪欣喜歌颂,士大夫悲天悯人的情怀令人敬佩。熙宁六年(1073),苏轼通守杭州。正值立秋,苏轼作《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诗。
百重堆案掣身闲,一叶秋声对榻眠。床下雪霜侵户月,枕中琴筑落阶泉。
崎岖世味尝应遍,寂寞山栖老渐便。惟有悯农心尚在,起瞻云汉更茫然。
在封建农业社会,立秋对于农事的影响相当大,同时农民对“立秋”的重视程度不亚于过节。
在这暑去秋来、农人倍加重视的节序里,作为地方长官的苏轼听见一叶秋声,怎么还能安然入睡。
渐渐的月色入户,夜色更浓。但诗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回想起自己入仕以来,道路坎坷不平,尝遍世态炎凉,不觉得怅惘之情油然而生,真想隐居山林终了一生。但苏轼深知自己的使命,自己担负的责任。“惟有悯农心尚在,起瞻云汉更茫然”道出了诗人与民同忧、与民同乐的儒家仁政之心,道出了百姓的安居乐业才是自己内心真正的情感寄托。
二、游子眷恋故乡的情感寄托
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人们的安土重迁和对故乡的依恋,这也是我国人民传统观念中的归属感。特别是在浓厚的节序氛围里,这种感觉在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尤为强烈。


知识运筹与工业设计
浅析高校建筑工程力学课程教改实践论文
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中的工程技术应用
空气污染的危害
测绘工程技术在矿山测量的应用
汽车尾气污染调查报告
浅谈银行保函
室内污染的主要来源分析-室内空气污染
有关防治汽车尾气污染的主要对策思考
中年段非连续性课堂教学探究的教育论文
关于提升农村孩子口语交际能力的语文策略的教育理论论文
教育财政投入风险控制研究论文
浅谈突出战略地位发展基础教育
论专科体育系排球考评内容的改革
优点和缺点周记
影响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要素和提升途径论文
谈小学数学教学课程内容的特点
民事诉讼法课程的教学改革
浅谈高职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改革
论国有保险公司战略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