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节序诗中蕴含的情感寄托(第3页)
本文共计494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7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宁知是官身,糟麹坤薰煮。独携一子出,古刹访禅祖。
高谈付梁罗,诗律到阿虎。归来已调笑,慰此长龃齬。
自得罪以来,与子由一别,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七个端午,思念之心甚苦。在端午节,人们身着五颜六色的丝带欢快庆祝,民风民俗引人入胜。虽然诗人很想融入欢乐的氛围中,但心念与子由难以相聚,故“身影随丝繁,心与昌斀苦”。索性离开这心与愿违的环境,寻古刹访禅祖,借以慰藉与子由长别离的痛苦。
四、诗人人生易老、孤独寂寞的情感寄托
节序作为一个时间的节点,在特定时间氛围内会给人以特殊的感受,会触发诗人对人生的感叹。诗人们在感受节序变换的同时,对人生命运的真谛进行深刻反思,极易产生人生易老、孤独寂寞之感。
在中国封建士大夫心中,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一直占主导地位,士大夫们都渴望建功立业,施展抱负。但是,当理想与现实产生矛盾时,他们心中失落的情愫不禁油然而生。苏轼年少“奋厉有当世志”,有致君尧舜的远大志向。但是诗人一生宦海沉浮,有济天下之心,而无立于天下之身,时不我与的人生悲剧无不使诗人感慨万千。尤其在时间悄然流逝的节序氛围中,人生易老、韶华易逝倍感强烈。熙宁六年(1073),苏轼任杭州通守,因改革措施与当朝矛盾,自求外放。是年中秋,苏轼登览观潮:
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
造物亦知人易老,故叫江水向西流。
看着汹涌澎湃的潮流直面而进,又思索伫立江边的自己命运,诗人不知何时才能像奋勇的潮水一样勇往直前,一展宏伟抱负。想到此,不禁怅然若失,发出“造物亦知人易老,故叫江水向西流”的人生感叹。同样,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遭政治迫害,被贬黄州。元丰五年(1082),正值寒食节。寒食被称为古代第一大祭日,禁烟、吃冷食、祭奠,节日的气氛清冷凄切。在这异常的氛围里,被诬而遭贬的苏轼顿时情由境生,写下《寒食雨二首》。其一云: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诗中,苏轼自叙贬谪黄州已经三年,年年欲要珍惜美好的时光,但时间还是无情的消逝。人生易老的感叹跃然纸上。诗歌结尾处“病起头已白”更是对时光的飞逝无能为力,怅然之情无以复加。绍圣元年(1094)立春日,苏轼在《立春日小集呈李端叔》中直言:“白发已十载,青春无一堪。”在时序不停地变换中,诗人已黑发花白,青春早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的诗句很确切地诠释了每逢节序变换时诗人孤独寂寞的特殊体验。同样,在苏轼的诗中,这种孤独寂寞感也时常流露。试看《除夜病中赠段屯田》。
龙钟三十九,劳生已强半。岁暮日斜时,还为昔人叹。
今年一线在,那复堪把玩。欲起强持酒,故交云雨散。
惟有病相寻,空斋为老伴。萧条灯火冷,寒夜何时旦。
倦仆触屏风,饥鼯嗅空案。数朝闭阁卧,霜发秋蓬乱。
熙宁七年(1074)冬,苏轼在密州度岁。除夕夜,诗人作诗赠段屯田,诗中充满了孤单凄凉之感。病中的苏轼“欲起强持酒”,可怜无人为伴,故交好友像云雨一样四处飘散离开。此时此刻只有空空荡荡的房屋与自己相依。寂寞的寒夜何时才能结束,只是两眼看着萧条的灯火静听时间逝去。“倦仆触屏风,饥鼯嗅空案”,此处的细节描写更加强化了室内的寂静,渲染出诗人独自在房间的凄清。诗人的述说与本应该团聚守岁的除夕夜形成鲜明的对比,孤独寂寞感尤为突出。
总之,苏轼的节序诗在节序特定的时间氛围内,写出了诗人细腻的感情世界,从不同的角度和多个方面展现了诗人的情感诉求,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寄托。
[1]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注[M].邓之成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
[2] 冯应榴.苏轼诗集合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 孔凡礼.三苏年谱[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
[4] 易蓉.宋代节序词抒情主题初探[J].湘潭: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