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苏轼节序诗中蕴含的情感寄托(第2页)

本文共计494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7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苏轼踏入仕途以来,很少有机会回到故乡。

  久在异地他乡的诗人,难免会想起自己成长的一方山水。从心理学上讲,人们的情感相对稳定,当有一个契机触发某种思恋的情绪时,人们的感情往往迅速涌上心头,不可遏制地喷发出来。节序的变换恰恰就是这样一个契机。嘉祐七年(1062)岁时,苏轼一个人在凤翔。岁晚,轼怀蜀之风俗,作馈岁、别岁,守岁诗寄弟辙。

  诗歌原题为《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余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此三诗以寄子由》。在诗题中,作者交代了岁晚家乡特有的风俗。

  农功各已收,岁事得相佐。为欢恐无及,假物不论货。

  山川随出产,贫富称小大。置盘巨鲤横,发笼双兔卧。

  富人事华靡,彩绣光翻座。贫者愧不能,微挚出舂磨。

  官居故人少,里巷佳节过。亦欲举乡风,独唱无人和。

  在《馈岁》中,诗人笔下展现了一幅精彩的风俗画。一年的农事,大家不辞辛苦,相互帮忙,终于大功告成,各有所收。岁暮欢乐的时光稍纵即逝,为了难得的美好欢愉,人们不计较物品的好坏,以物相赠,恐怕错过了大家一起庆祝的时间而留下遗憾。接下来诗人描写了馈岁之礼,人们不管贫富都加入到馈岁的行列之中,各有所乐。在这特定的节序环境氛围里,诗人尽情的展现故乡醇厚的`风俗,想置身其中,而又身不由己。“官居故人少,里巷佳节过。亦欲举乡风,独唱无人和”总束全文,不言思家,而在佳节期间,歌颂故乡习俗,叹无人共举乡风,一种无法遏止的思念家乡之情流于言外。再看《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此诗作于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润州道中正值除夜,本是合家欢乐、其乐融融的除夕之夜,诗人却野宿于常州城外,不觉得寂寞思归心情骤起。夜色渐浓,睡意全无,在这个除夕晚上,作者彻夜难眠不是守岁,而是想念自己的故乡,想归去而不得归去,只有残灯、孤舟相依,更加衬托出游子漂泊于外的凄凉和对故乡思念的眷恋之情。

  三、兄长思念弟弟的情感寄托

  在苏轼的生命里,弟弟苏辙(字子由)是自己极其重要的亲人。在苏轼三岁时,他的兄长就夭折了,与他一起长大的兄弟只有子由一人,所以他和子由的感情最为亲密。嘉祐五年(1060)七月,兄弟俩借住在汴京城外的怀远驿里做考前准备。

  当他们夜里读到韦应物的诗“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时,不禁心有所感,于是相约他年如有机会尽早退老还乡,同享闲居之乐。可是,天不遂人愿,一入仕途就身不由己,兄弟俩在宦海中漂泊,聚少离多,“夜雨对床”成为两人心中永久的遗憾。所以,在苏轼的诗中,常常可以读到兄长怀念弟弟的句子,特别是恰逢节日中,诗人怀念的情绪更加敏感。《中秋月三首》其一六年逢此月,五年照离别。歌君别时曲,满座为凄咽。

  留都信繁丽,此会岂轻掷。镕银百顷湖,挂镜千寻阙。

  三更歌吹罢,人影乱清樾。归来北堂下,寒光翻露叶。

  唤酒与归饮,念我向儿说。岂知衰病后,空盏对梨栗。

  但见古河东,荞麦如铺雪。欲和去年曲,复恐心断绝。

  元丰元年(1078)的中秋之夜,苏轼在徐州,看到天空的一轮明月,不禁感叹六年中秋佳节,只有去年和子由相会于此。思念之情,溢于言表。苏轼吟唱着去年兄弟唱和的诗句,满座的朋友都感动泪下。此时月光如水,一泻千里;明月高悬,万物朦胧。如此良辰美景、团圆之夜,而兄弟两人却难以重逢,月圆人缺,怎能不令诗人倍感凄凉。曲终人散,诗人回到家,依然向自己的儿子提起子由的事情,留下“空盏对梨栗”的怅惘。“但见古河东,荞麦如铺雪。欲和去年曲,复恐心断绝。”物是人非,无不令人心肠寸断。此诗用十分质朴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同胞手足的眷恋,感人至深。元丰七年(1084),苏轼离开贬谪地黄州,适逢端午。苏轼作《端午游真如迟适远从子由在酒局》诗怀子由。

  一与子由别,却数七端午。身影随丝繁,心与昌斀苦。

  今年匹马来,佳节日夜数。儿童喜我至,典衣具鸡黍。

  水饼既怀香,饭筒仍愍楚。谓言必一醉,快做西川语。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