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性心理的特点与教育论文(精选5篇)(第8页)
本文共计1853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62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4.开辟心理素质教育新领域
(1)定时开展心理素质教育讲座,给学生讲解心理健康的知识;
(2)根据学生不同问题设计心理健康教案,利用主题班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在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
5.理解和尊重学生
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学生,成就他们的满足感,让他们感受自身的价值,告别懦弱自卑的心理。有了充足的自信心,他们对战胜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就充满力量和勇气。同时也教导孩子们学会尊重他人,搭建交际平台。
6.常夸奖,给予孩子们自信
如今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众多长辈们的过分呵护和夸赞中长大的,处处唯我独尊,认为自己就是最好的,即使别人比自己强也要挑毛病,这样很不利于人际交往。在课堂上要多夸奖学生,让他们觉得自己的优点越来越多,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进而增强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积极动力。同时还要教会他们用心去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用心去赞美周围的人和事。
7.及时开导,帮学生打开心结
当学生出现心理不平衡时,容易情绪失控而做出违反学校规定、与同学发生矛盾甚至犯法等。如今的青少年家庭中多数娇生惯养,唯我独尊,稍有不满就不乐意,常与周围的人发生矛盾。例如:低年级的学生们都爱“告状”,事特别多,其实他们向老师说的事儿都是些小事,因为年纪小不懂事,争强好胜,一旦受一点点委屈,他们就会很不高兴,最后向老师“告状”。面对这样的情况,首先对他们的情况作详细的调查,再适时的开导、引导他们,让他们明白自己的不足,再牵针引线的帮他们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导他们不论遇见什么问题都要进行换位思考,多为他人考虑,真心真意和他人相处。同时教他们自己要学会控制情绪:暂时避开让自己不开心的人、事和环境,唱唱歌、听听音乐、看看书报或找亲近的人倾诉等,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有不开心的事,如果不开心就做出违背规定或者伤害他人的行为,后果非常严重的。
四、结语
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是他们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下正常发展没有任何心理疾病或变态的表现,而且在身体、心理以及社会行为上都保持最佳状态,在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然而一旦出现不健康表现那么作为教师应该及时教育和引导学生让他们健康成长。
青春期性心理的特点与教育论文 篇4
摘要:青春期是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的时期,也是一个人一生的体格、体质、心理和智力发育、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本文对男女两性青春期心理进行了内涵的阐述,并对如何进行青春期心理教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青春期;心理教育健康教育
21世纪的教育理念以素质教育为核心,而青少年作为素质教育对象群体之一便成为落实素质教育的主要群体。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有其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青少年在人生的黄金阶段所形成的认知、习惯、世界观及价值观等对青少年今后的身心健康发展会产生深远影响,而健康的心理对青少年实现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何谓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到最佳状态。心理健康有4个标志,即:
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
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③有幸福感;
④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二、青春期心理特征
因为青春期生理上的巨大变化,青少年在思想上往往难以承受,所以伴随许多心理上的变化。具体体现在:
第一、性意识骤然增长由于生理上出现性发育加速,使得青少年对性知识特别感兴趣,对异性有强烈的交往欲望,性的好奇感和神秘感与日俱增。
第二、智力水平迅猛提高 对问题的精确性和概括性发展迅速,逐步从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第三、自我意识强而不稳独立欲望增强,对事物能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见解,但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过高或过低,常被一些矛盾所困扰,如独立欲望与缺乏独立能力的矛盾,自己心中的“成人感”与成人眼中的“孩子气”之间的矛盾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