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论文(第2页)
12 次下载 3 页 4467 字【 字体:大 中 小 】
笔者将教学与实际有机结合,创设有趣生动的教学情境,并不断贴近生活,这样就提高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欧拉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保持这种心理状态,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往往会变得更加努力也更加轻松,并能够有着更高的学习效率。
2.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学习状态,树立正常的学习心理状态
作为数学教师,应该要经常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体会要我学与我要学的区别,帮助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教授他们良好的学习方法以及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运用科学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3.重视学生学习方法
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培养学生基础学习能力,改正他们眼高手低的缺点,避免出现课上听得懂,课后用不了的局面,运用合理的数学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4.加强心理引导为主
针对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和诱惑的学生,一方面不仅要依靠学校以及家长的约束管制,更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帮助他们建立健全的人格,结合教育心理学理论对小学生进行教育,关注他们的心理活动,以朋友的身份带领他们走出误区。
总而言之,科学应用数学教育心理学进行教学,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更能够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唐云霞.运用心理学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J].科技信息,2014(10):256.
[2]范如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儿童心理学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2(25):117-124.
[3]杨国凤.尝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5):94-95.
[4]李新兰,韩瑛.从心理学角度谈小学数学教育游戏的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33):22-23.
浅谈教育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论文(第2页) 篇2
【摘要】
在学生的小学阶段,数学一直是教师和家长关注的学科之一,学好数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对他们将来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但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都会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笔者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对小学数学学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教学策略,从而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水平。
【关键词】
教育心理学;小学数学;数学学习
数学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等特点,因而,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很容易会出现上课跟不上教师节奏、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反感、厌恶等不良情绪。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水平,教师有必要对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合理应用,从而帮助学生在小学阶段的生活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一、数学教育心理学中小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障碍
(一)畏惧心理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深入,一些知识点也更加抽象、更加难以理解。小学生如果没有及时调整学习状态,还是按部就班地按照之前的学习方式学习的话,在上课时就会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因而,上数学课时就会感到特别吃力。这种状态如果一直持续下去不加以改善的话,学生就会逐渐失去对数学的积极性,他们在学习时就会感到自卑、畏惧,这样的心理状态是很不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的。
(二)轻视心理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处于中游水平的学生,明明上课很认真,听课效率也很高,也能够积极主动地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但是他们的成绩却始终停留在这一水平,与上游水平的学生成绩还是有一定差距。经过分析探讨,笔者发现这类学生往往着力于钻研一些难题偏题,他们把大部分精力都花费到了这类题型上,从而忽视了基础题的重要性。因此,在数学考试时,这类学生很容易眼高手低,明明会做的题也会做错,那些基础题的正确率往往不尽人意,从而拉开了与尖子生的差距。
(三)心理满足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始终保持自信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这样的心理状态对他们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但是有些学生在学习时却过于自信,他们在做对几道题、听懂几道题之后就觉得自己的数学已经学得很好了,根本不用深入学习也能取得很好的成绩。因此,这类学生在上课时对数学往往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学习也不像之前那样努力了,自认为数学水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高度。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种盲目自信、安于满足的心理状态使他们的数学水平得不到发展,长期处于同一水平,根本得不到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