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化学论文 > 正文

浅谈化学同步类教辅编写开发误区的关系(第3页)

本文共计702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4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另外,占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很大比重的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通过合理开发高中化学同步类教辅图书中的实验内容,考查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掌握情况,解析教材实验中的重点、难点,既可以促进学生对实验基本技能、技巧的掌握,也可以使学生深入分析化学实验的现象、本质,提升进行实验方案设计的能力,掌握定量实验的结果、处理方式和误差分析方法等,从而提高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深入理解教材实验的基础上,教辅中展示一些地区结合本地实际取材自制的低成本实验装置和用品或使用生活常见用品及废弃物进行的化学实验,可以启发使用教辅的教师、学生在注意实验安全的前提下,结合本地特点开展实验研究活动,对教材实验内容进行有益的补充和完善。例如,人教版化学教材中设置的教学实验较多考虑了多地区同时使用教材的情况,为了避免特殊实验内容给普通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开展带来困难,尽可能地采用了实验装置比较简单、实验用品易得的实验方案,这就为相关配套同步类教辅中进行教材实验创新和改进内容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误区三:缺乏多样性和层次性的考虑,内容体例千篇一律

  对于教辅市场的走访可以发现,大量同步类教辅编写内容体例呈现出相当程度的同质化,更有甚者,在同一套教辅的各品种之间差异也极其微小,甚至从九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编写体例几乎完全一致。笔者认为,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同步类教辅编者在教辅编写开发阶段对教辅内容多样性和层次性需求考虑不足造成的。

  首先,同步类教辅图书的使用对象主要是教师和学生,任何一本同步类教辅图书都不可能适应所有教师和学生的需要。这正如父母为儿童选购衣服,不可能一劳永逸地为儿童购买一件成人的衣服一样。因此,化学同步类教辅图书编写开发时应多研究各学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接受能力。心理学研究认为,初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转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主导地位。因此,在学习知识、概念、规律时,往往以记忆为主,并且需要具体形象来支持,需要教师举例子、打比方。而高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得到较好的发展,他们能对比较复杂的问题,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和概括,并能主动把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因此高中学生的思维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和逻辑性。[3]化学同步类教辅编写开发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针对学生不同的思维发展阶段开发适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教辅内容和体例。例如,初中九年级化学同步类教辅内容的编写开发应充分考虑学生思维的特点, 应多注重趣味性,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同时在形式上多安排直观的图片和示例讲解,从而易于被九年级学生所接受;高中阶段的化学同步类教辅内容应考虑高中三个年级阶段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逐步增强,随着年龄的增长,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创造性越来越大,发散性思维能力越来越强,高中三个年级的教辅内容应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和阶段性,由高一到高三,内容上逐步过渡,逐步增加有一定难度的、需要一定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内容,且可以逐步考虑增加开放性练习题和测试题的数量,以拓展高中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其次,中国各地区的教育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城乡化学课程教学情况千差万别,学生的化学认知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同步类教辅图书编者应事先对拟选择的教辅内容体例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从教学实际情况出发,提高教辅内容体例的针对性。化学同步类教辅初次编写完成后,要吸收了解使用地区学科专家及一线教师的意见,对教辅内容和体例作出适当的修改,以适应当地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还可以考虑选取不同层次学校学生试用的方法,通过研究学生使用化学同步类教辅后对于化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掌握情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情况等,提高教辅内容体例编写的针对性。

  误区四: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注不全面

  一是表现在化学同步类教辅编者受传统教育的“前见”影响较大,在编写开发教辅时都以传统“理想化思维”来进行,教辅中涉及的化学实验现象、定量实验数据、化学式的判定等内容均采用了理想化的呈现方式。例如,在很多化学同步类教辅的练习、习题中都有关于结晶水合物结晶水含量的测定计算题,其所提供的数据往往 “恰到好处”,求得的化学式也是“理想化”的。笔者认为,有理由批评这些是教辅编者在“凑数据”。这些练习、习题不仅无益于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提高,还会误导学生,使学生对化学科学的研究过程产生错误的认识。因此,教辅编者应当认真审查教辅内容选材,修改完善相关内容,避免因选材不当造成对学生理解科学研究过程与方法的误导,从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品质。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