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文化毕业论文 > 正文

浅谈校园文化遭遇吊带黑丝袜瓶颈的论文(第3页)

5 次下载 4 页 5454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1.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

  传统文化的哲学意义和道德意义毋庸置疑。对此,我们或许可以从玛格丽特?米德在比较萨摩亚人与美国当代教育的思想[13]中得到启示。具体地说,校园文化的落脚点有三个:首先,如何做人,即面对现代社会复杂而苛刻的要求我们如何传统地保持学习者精神的平衡;其次,如何思维,即教育要如何提高学习者对多元文化的选择能力和思维能力;第三,如何在消除嫉妒、敌视和竞争的前提下发展学习者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和能力。约翰?埃格尔斯顿认为:“每个教师总是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带到课堂中去,他用这种价值观念来阐述所发生的每种活动,每个活动。没有一整套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便称不上是位教师。”而价值观是一个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对于个人而言,价值系统的形成也就是内在的自我建构。

  校园文化对传统的继承可从校风、师风、共青团活动等方面解读。

  校风对学习者及其个体心理作用的过程和机制是:首先是个体通过学校所隐寓的价值对自身的意义建构,从而形成稳定的个性心理。其次是个体之间通过群体交往互相交流、感染、模仿,使各自的心理得到再次调整,形成相对稳定的校园群体心理行为特征,反过来成为左右个体行为的规范力量,即为校风。校风一经形成,便成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对学习者个体直接发生作用。

  师风对整个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功能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文化是教师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在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中,教师的服装、话语、行为和价值观作为系统的象征符号呈现于对象,并通过学习者运用适当象征评价谋略对其进行意义占用的过程折射在学习者的人格中。因此,教师自己在教育过程中应以传统文化精华为学习者个体文化建构“参照系”。

  共青团可以通过西方艺术鉴赏、国学博览、热舞“韩”流等多元文化介绍和交流促进校园主体对多元文化的鉴赏力,提高群体选择能力,从而促使校园微观文化顺应当代中国文化模式的变迁。

  2.坚持校园文化的群众性

  群众性是校园文化得以持久的根基。在传统教育中坚持校园文化的群众性就不得不提及“濡化”。在学校环境中,学习者的思想观念可区分为三个来源:学习者主体,其意识和亚意识相结合的方式均不相同;学校群体,包括全体教育者和学习者;学校文化。在濡化中,教育者利用种种方法和手段将传统文化有意识的传递给学习者全体,使其掌握校园文化所倡导的信仰和价值观。濡化是使校园文化保持稳定传递的途径。

  在坚持群众性这一点上,我们一方面必须重视隐性课程的建设,群体的选择才是学校文化变迁的动力,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和生命所在。另一方面,要动员和鼓动教职员工和各个部门积极参与。创建良好的文化设施,包括实验室、图书馆、讲演厅和电教广播。传播渠道的增多可以促使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学习者间的交往、学校体制和学校文化等隐性课程高精度的大容量的地进行传递。[14]从而使校园文化的价值规范和思维方式得以传承。

  3.注重文化变迁过程中建设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校园文化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它包括价值体系、制度规范体系、符号意义和物质文化等。要充分恰当地释放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就必须把校园文化作为一个系统来设计和引导。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就是注重校园文化作为微观文化对当代中国文化模式的顺应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多元文化下变迁的宽容,以及对当代中国文化的补充和创造。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文化传播及学校管理方法,不仅会极大地推动着校园文化载体的优化和改善,而且可以不断地促进校园主体更新办学理念,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左右逢源。

  参考文献

  1张旻桓、马振山、陈名虎.高校校园文化现状分析与思考.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7(4)第18卷

  2常叔杰.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及运行.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12(6)第1卷

  3曾长秋、程玮.回顾与展望:建国后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湖南学院学报,2009.12(6)第9卷

  4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王炜等翻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14~21

  5韩卫东.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理论前沿,2007(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