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易传》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影响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245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首先,《易传》中阴阳相融的思想建立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美的两种类型:壮美和优美。清代桐城学派理论家姚鼐曾讨论男子气概和女性气质的美,二者不能“偏斜”,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其次,《易传》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艺术发展轨迹。《易传》不是强调万物变化,主要强调“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宇宙的变化规律和“天下之本”相关联,强调“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后来王充、葛洪、刘勰、叶燮、石涛、郑板桥、袁枚等人都主张这种美的发展观。最后,《易传》“知几其神”的艺术思想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构成了一个审美标准化的概念。《易传》在讲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时候,提出了“神”这个概念。《易传·系辞》云:“阴阳不测之谓神。”《易传·说卦》又把“神”的概念和“妙”的概念联系起来:“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这里要指出的是,《易传》的“妙”与老子提出的“妙”是有差异的。《易传》的“妙”指世界万物的极端微妙的变化与规律的把握;老子的“妙”则是体现“道”的无规律性和无限性,是通向整个宇宙的本体与生命。而庄子讲的“神”则是指把握规律后获得的一种创造的自由。经过庄子的发展,“神”的概念从一个一般的哲学概念转化成为一个美学概念,从而对审美和艺术领域产生了直接影响。

  四、中国古典美学在《易传》的思想下强调统一的观念。

  《易传·文言》提出“修辞立其诚”,指出文辞必然要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道德品质。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与艺术家的人品大体上是统一的,艺术家高尚的品德能够催生优秀的作品。此观点争论颇多,许多美学家、思想家支持该观点,如刘熙载《艺概·诗概》云:“诗品出于人品。”叶燮的《已畦文集》中也有类似观点。当然也有一些人反对这种观点。但是我们应当注意到,个别案例不能否定普遍规律。

  叶燮曾说:“近代间有巨子、诗文与人判然为二者,然亦仅见,非恒理耳!”叶燮将“仅见”(个别例外)与“恒理”(普遍规律)加以区别,是很有见地的。人品对于艺术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它体现在艺术作品的思想价值上。这里还涉及一个问题:作品的审美价值是由什么决定的。凡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美学家,在鉴赏一件作品时总是非常看重作品所表现出的作者的人品。

  因此,“修辞立其诚”这一观点对后人的艺术品藻的影响是很大的,提示后人要注意研究艺术家的道德品质和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之间的关系。

  结语。

  《易传》所包含的丰富的美学思想为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其与老子、庄子、荀子等哲学家提出的美学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础。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