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易传》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影响论文

本文共计245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易传》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影响论文

  《易传》是一部古代哲学理论着作,是解说《易经》的论文集。《易传》的主要思想是以阴阳为主立论。当时的哲学家认为自然界的所有事物都有相反属性,借鉴了《易经》的主导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一阴一阳为主要思想的哲学体系,这个体系包含的丰富的美学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重要部分,并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影响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易传》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影响论文

  一、突出了“象”的范畴。

  老子认为美不是最重要的范畴,而是“道”“气”“象”这三个相联结的范畴。在《老子》一书中,“气”“象”与“道”是紧密相连的,老子认为万物都有道和气,所以万物都有自己的形象,它们也不能离开道和气。此时,老子的“象”的范畴还不具有明确的审美意味。《易传》(主要是《系辞》)对“象”进行了具体的界定,用“象”这个范畴概括整部《易经》,从而把“象”提到了十分突出的地位。《易传·系辞》云:“《易》者像也,象也者像也。”认为整个《易经》都是“象”,即都是以形象表明义理,《易传》将象进一步明确化、规定化。此时《易传》的“象”更接近审美形象,更有美学意味。

  因为“象”和艺术形象都反映了宇宙万物的形象,可以表达社会生活的内容,但也有差别。“象”是基于图像说明内涵,艺术形象是用来表达感情。因为“象”和审美形象有关,《易》的审美形象致使很多思想家、艺术家思考艺术创作的规律。

  二、《易传》对“象”作了两个初步的规定,即“立象以尽意”与“观物取象”.

  《易传·系辞》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指出人如果只按照逻辑和概念理解字面意义,根本不能充分理解语句的深层意义。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和社会经历不同,对事物的理解也不一样,人的思想是范畴复杂的,俗话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是指用语言无法详尽描述意义。但是《易传·系辞》又指出“象”是可以理解和充分传达的。如,可以借助于形象的事物传达圣人的思想,形象可以将“言不尽意”的“意”表现得十分充分。

  如果把“言”和“象”分开看,再结合“象”和“意”的关联对比,就是把人的情感、万物的形象和文明社会的思想联系起来,提出“象”对于表达“意”有着“言”所不能及的特殊功能。后来的“赋”“比”“兴”的范畴又进一步对“象”“意”之间互相引发、结合的三种不同的关系作了概括。由此可见,“意象”这一美学范畴最早发源于《易传》中“立象以尽意”这一命题。

  《易传·系辞》中又提出了“观物取象”的命题,这个命题主要概括了三个含义:

  第一,“观物取象”主要解释了“象”的根源。如晋卦,“晋”为晋升、上升的意思,是由太阳从东方大地上升起、篝火从野地上升起等物象形成的。第二,“观物取象”说明“象”是在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中产生的,同时是在不断认识的过程中不断创造的一个过程。“观”的直接意思是观察,“取”就是在“观”的基础上利用原有的意义进行创新,两者都是围绕“象”展开的。第三,“观物取象”主要说明了人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产生的想法,如,《易传·系辞》描述了人躺着观看天空,侧着身体观看地面,在将天空的飞鸟和地上的虫兽进行对比的时候,应该观察整体,这样才可以把天地万物结合在一起并论。这个艺术创造法强调再现,而突出模仿的中国象形文字也是以此为主要造字方法的。这一点可以有力驳斥学术界存在的一种不正确的看法,即认为中西美学差异之处在于西方重写实与再现、中国重写意与表现。

  三、《易传》中的辩证法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