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孔雀东南飞》中的古代出妇礼俗制度(第4页)

本文共计745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5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出妻之礼节,终于”使者退,主人拜送之。“从此成为陌路,甚至不被思念,思念是”失礼“(不合于”礼“的行为)。《礼记·檀弓上》载:”伯鱼之母死,期而犹哭,夫子闻之曰:’谁与哭者?‘门人曰:’鲤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鱼闻之,遂除之。“贾公彦疏:”伯鱼母出,期而犹哭。“伯鱼之母即孔夫子之妻遭出妻,后来去世了,过了一年,伯鱼仍哭,思念她,孔子以为过分了,不合礼。过犹不及。又,”子上之母死而不丧,门人问诸子思曰:’昔者子之先君子丧出母乎?‘曰:’然!‘’子之不使白也丧之,何也?‘子思曰:’昔者吾先君子无所失道,道隆则从而隆,道污则从而污,汲则安能?为汲也妻者,是为白也母;不为汲也妻者,是不为白也母。‘故孔氏之不丧出母,自子思始也。“子思夫人,即子上(白)之母遭出妻,后来去世,子思不使白丧其出母,从此,孔氏例不丧出母。”柳若谓子思曰:’子,圣人之后也。四方于子乎观礼,子亦慎诸。‘“孔氏家族是春秋及后世第一讲礼仪之家族,其行为具有垂范后世的意义,因此大约自子思后不丧出母是天下之通则。

  子思其实是至情至性之人,《礼记·檀弓上》记载:”子思之母死于卫(伯鱼死,其妻嫁于卫---引者注),赴于子思,子思哭于庙。门人至曰:’庶氏之母死,何为哭于孔氏之庙乎?‘子思曰:’吾过矣!吾过矣!‘乃哭于他室。“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圣贤亦莫能外。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被驱遣回娘家,不久,县令、太守相继遣媒使来为其子提亲(太守得允),并随即迎娶兰芝。兰芝同焦仲卿原本伉俪情深,只是因为不能讨封建家长焦母的欢心因而遭出妻。在被遣送回家之际,仲卿宽慰她隐忍一时,并承诺重新迎回她,两人还订下盟誓。世事多难逆料,兰芝眼看不能坚守,于是在出嫁之夜,投水自尽,以死殉了焦仲卿的眷爱深情与盟誓之义。

  典籍中未见载迎回出妇的情况,但现实生活中存在具体的案例。王吉因一枣出妻,邻里仗义执言,王吉接回妻子,恢复婚姻。二十四孝故事之一”姜诗出妻“,讲的也是姜妻庞氏受冤被出,后误会消除,恢复婚姻。也许是鉴于这种事实,兰芝仲卿心存幻想。

  而出妇再嫁,则是另外一个事件,属于婚姻制度中的嫁娶制度。需要说明的是,《礼记》、《仪礼》中关于婚姻制度和婚俗的记载详尽备至,这由此也反映了婚姻制度在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然而征诸古文献,则并无再嫁的制度,而典籍中关于再婚包括出妇再嫁的情况却有大量的记载。由此可推知,再嫁与处子初出嫁并无二致。

  嫁妇并不因为再嫁而低人一等,有关礼仪也并不稍见便宜从事。兰芝再嫁的情形印证了这一点,而兰芝再嫁并非特例,乃反映了古代社会嫁俗之一般情形。一直到宋代,社会和一般民众心理都对妇女再嫁持通达人道的态度,只是到了宋明以后,所谓贞操之论才堕入偏执而不近情理的地步。

  《孔雀东南飞》具体而生动地再现了汉代嫁娶礼俗,尤其是比较突出地反映了出妇礼俗,具有宝贵的文化史价值。《孔雀东南飞》反映的是东汉末年的社会生活,与《礼记》等典籍所产生时期的社会生活并不完全一样,然而正如孔子所称的”礼失求诸野“,民间生活样式往往比较完整地保留着久远时代乃至其以前的传统,所以即使这里所反映的出妇礼俗也许与先秦时期的有些出入,但它所具有的认识价值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参考文献

  [1]闻一多.闻一多全集:5[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2]丁国峰.”七出三不去“制度的历史源流及其影响[J].理论建设,2012(1).

  [3]蒲坚.中国古代法制丛钞:第1卷[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79.

  [4]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M].北京:中国书店,2001:234.

  [5]张立文.说苑·修文[M]//儒学精华:(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