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的文献综述(第3页)
30 次下载 4 页 6714 字【 字体:大 中 小 】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三、国外审计质量的新研究
(一)行业的专业化水平与审计质量
关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研究最初假定“四大”是同质的。随着研究的深入,已有文献开始研究“四大”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比如美国的上市公司90%由“四大”审计)。Solomon等(1999)指出,拥有更多行业经验的会计师事务所能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审计质量较高。
1.行业专家存在审计费用溢价
Francis等(2005)研究发现行业领导者相对其它“四大”来讲,审计费用较高,意味着行业审计专家提供较高的审计质量。Ferguson(2003)指出,在澳大利亚,行业前两名的审计专家相对于其它的“四大”审计者来讲,收取的更高的审计费用。Defond(2000)指出,在香港行业前3名的“四大”审计者比其它“四大”审计者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
2.行业专家审计的财务报告质量更高
Balsam等(2003)指出,行业专家所审计的上市公司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更少。Krishnan(2003)指出,市场更加重视由行业专家审计的上市公司的意外收益,表明行业专家提供更高的审计质量。Krishnan(2004)指出,行业专家审计的上市公司报告收益时表现出保守性。Elder和Zhou(2002)指出,行业专家审计的公司在IPO时有更少的折价和报告更少的可操控性利润。
(二)其余的研究方向
1.Reynolds和Francis(2000)从会计师事务所分所(Cross-office)的角度来衡量审计质量,研究发现,在某个分所,审计者对大的客户(对分所来讲)表现的更加保守;大的客户有更小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大的客户更容易收到非标准的审计意见。Ferguson(2003)、Francis等(2005)从分所和行业专业化相结合的角度,分别研究了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市场。
2.Meyers(2003)、Johnson等(2002)研究了审计质量和审计任期的关系。Meyers(2003)指出,较长的任期并没有降低审计质量。Johnson等(2002)指出,在会计师事务所转换后,前三年内审计质量较低。
3.Frankel等(2002)认为非审计业务费用审计质量,而Defond等(2002)发现非审计业务费用并没有降低审计质量,得到了不同的结论。
4.Carcello和Neal(2000,2003)、Dechow等(1996)以及Klein(2002)研究发现,董事会以及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与审计质量正相关。
5.Francis和Wang(2004)指出,如果国家的法律能更好的保护投资者,“四大”对客户将更加保守,审计质量更高。Seetharaman(2002)也指出审计质量受法律制度的影响。Khurana和Raman(2004)研究发现,在法律制更为严格的美国(与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英国相比),选择“四大”给上市公司带来更低的股权融资成本。
四、中国市场审计质量的研究现状
关于中国市场上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已从不同的角度做了研究,得到了不同的结论。
(一)“四大”在中国市场上有更高的审计质量
胡旭阳(2002)从首次公开发行(IPO)的角度,研究发现“四大”在我国资本市场中具有声誉溢价。漆江娜等(2004)发现“四大”审计费用较高,同时,“四大”的客户每单位资产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较低。陈关亭和兰凌(2004)从审计费用和操控性应计利润的角度发现“四大”提供更高的审计质量。Chuntao Li等(2004)发现“四大”的审计费用较高。王鹏和王咏梅(2006)从市场的反映出发,发现市场更认可“四大”的审计质量。
(二)规模较大的师事务所审计质量较高(而非“四大”与“非四大”的角度)。
Chuntao Li等(2004)从审计费用的角度也验证了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正相关。蔡春等(2005)发现“前十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客户的操控性应计利润显著较低。
(三)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无关
原红旗(2003)发现“十大”与“非十大”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意见的无明显区别。刘明辉(2003)从审计意见的角度,发现“四大”的审计质量并不优于“非四大”。刘峰等(2005)发现“四大”的客户并没有报告更少的操控性应计利润,将此解释为“四大”在市场所面临的风险近乎于零,因此没有动力去提供高质量的审计。陈信元等(2006)从操控性应计利润出发,并未发现“四大”或“前十大”的审计质量较高。
此外,陈信元等(2006)发现审计质量(操控性应计利润来衡量)和审计任期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

发送到手机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