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医学 > 正文

基础医学教学病例讨论实践分析论文

本文共计203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7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基础医学教学病例讨论实践分析论文

1、研究对象

基础医学教学病例讨论实践分析论文

  课题组以2012、2013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培养对象,在基础医学教学中,进行了“病例讨论式”教学。在病例的选择上,我们突出学科融合,如心血管系统中,我们以高血压、心绞痛、心衰、心律失常等疾病为基础;消化系统中我们以胃溃疡、胆囊炎、肝硬化等疾病为基础;感官系统中,我们以青光眼、白内障等疾病为基础,将个系统器官的解剖学特点、生理学功能、病理学改变、疾病的药物治疗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前后联系的综合病例,使学生将所学知识更好地联系起来。

2、研究过程

  教学过程通过布置讨论内容、开放实验室、查阅文献、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步为“小组课前准备”:将学生分为10人/组,设组长2名,上课前一周,将病例提供给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资料查阅,内容包括限制性和非限制性,限制性内容为教学大纲要求的重难点内容;非限制性内容为扩展的知识链接等。第二步为“小组内部讨论”: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交换意见,达成组内共识,各小组将自己拟定的讨论方案提交教师修改审核,教师给学生一定的指导答疑。第三步为“小组课堂发言”:课上教学中,教师先提出病例和问题,每个病例选择一组的同学进行发言,每组由1~2名学生代表该组进行讨论结果并陈述理由,每次课选用不同的学生,使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学生讲述结束后教师进行课堂提问,各小组相互讨论,提出不同的结果并说明原因,教师也可以适当提出疑问进行引导。第四步为“教师点评”:教师全程做好记录,对各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逐一分析利弊,进行补充、讲评和总结。

3、教学效果评价

  经过教学实践、单元测验、问卷调查及意见反馈,学生对此种教学方法给予了积极的肯定。单元测验结果显示,采用病例讨论式教学的单元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授课的单元。问卷调查显示,85%以上的学生认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太死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对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缺乏,病例讨论式教学以问题为基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该教学将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起来,是非常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4、病例讨论式教学的体会

  4.1病例要恰当、生动

  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其病例本质是为教学服务的,所选病例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工作实际,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4.2病例要难易适当

  病例要充分考虑学科特点、教学目标、学生知识水平、相关的临床知识等。病例太简单难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病例太复杂会让学生无从下手,对学生自主探索、寻求答案的过程有消极影响,所以应尽量选择和设计出大部分学生都可理解的病例。

  4.3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

  病例讨论最理想形式是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是病例讨论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首先,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可以把原有知识与当前问题更好地联系;其次,讨论可以使学生思维过程外显化,学生会感受到观点的冲突,可以更好地进行反思和评价;另外,组员合作可以把解决问题的负担分散到各组员的身上,可以解决单个学生无法回答的问题。小组讨论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2]。

  4.4教师在讨论中的作用

  教师作为学生讨论的引导者,在病例呈现的同时,应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资源,适时地帮助学生学习重要概念、原理,以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一定的调剂能力,教师应侧重于引导学生,答复时不能轻率的将答案说出,而要视大多数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掌握情况循循诱导,尽量让学生自己判断、评价答案的正确与否,最终顺理成章地得出结果。教师要有解决突发情况的能力,最好在上课以前预设各种可能的答案,对学生给出意想不到的答案,要做好必要的解释,以实现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掌控。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