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医德思想与医学生素质教育的融合论文
本文共计418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浅谈中国传统医德思想与医学生素质教育的融合论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浅谈中国传统医德思想与医学生素质教育的融合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从医术到医德,从疾病医治到人文关怀,从如何要求医者自身到如何对待病患等,传统医德思想涵盖了很多内容。将传统医德思想运用到当今医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中,既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需求,同时,也是培养医学生人文情怀、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渠道之一。
一、将传统医德思想融入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医德是产生于古代社会中的一种职业道德,是千百年来名医圣手在行医和著述中所体现出来的道德,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医德的教育过程中,对于医学典籍、古代名医言行的讲授是医学院校弘扬传统文化的富有特色的有效途径。
(二)传统医德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传统医德中体现了很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如传统医德思想中的仁爱、与人为善、平等对待他人等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相通的。将传统医德融入素质教育中,丰富了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从而可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培养医学生的人文情怀
在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在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日益多元化的环境下,出现了诸如医务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神圣感下降,医生和病人的情感交流淡化以及医患关系恶化等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医务工作者的人文修养、伦理道德、职业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医学专业的学生,未来职业的服务对象要求他们必须具有强烈的人文情怀,需要他们更加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关爱他人、关心社会。(四)形成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特色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文化名片,是学校教育理念、教学特色、师生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以传统医德思想为切入点,从物质文化、活动文化、管理文化等多方面加以贯穿,便于形成医学院校整体文化特色,从而形成具有医学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
二、传统医德思想中的“真、善、美”
(一)求真:精益求精、严格谨慎
求真的科学态度是成为一名医者的基本素质。医学博大精深,传统医学有着几千年的深厚底蕴。医务工作者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面对的是仅有一次的生命,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集中表现在对医学这门学科的学习态度上。
1.学问要精要博。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诊断和治疗都关乎病人性命,对于医学知识的理解不能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而要刨根问底,精确掌握。《医门法律先哲格言》中有云:“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医门补要自序》中云“医贵乎精”。明代名医徐春圃说:“医贵于精,不精则害人匪细。”此外,知识还要广博,要博采众长。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载:“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孙思邈认为,一位合格的医者必须熟读经典名著,熟记名医药方,熟知各家之说。
2.做事要严谨。孙思邈云:“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节,甚不仁矣。”意思是说,医者必须临危不乱,运用自己所学医治病人,做到周详仔细,深入思考,不能在人命关天的大事上把医术作为炫耀自己的工具,更不能作为获得名利的方式。医者要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要做到“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