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医德思想与医学生素质教育的融合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418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二)求善: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精湛的医术一定要配合高尚的道德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大医。医者要拥有崇高的品格,将病人视为自己的亲人,一心赴救;面对其他生物也抱有“民胞物与”的思想,提倡万物平等,尊重敬畏生命。
1.视病人如亲人。孙思邈认为:“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对于病患,无论其自身是什么条件,医者都要做到一视同仁并且当作自己的至亲。《黄帝内经》中也说对待病人应“告之以其败,与之以其善”,当医者将病人视为亲人,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做到急病人所急时,那么病人一定会配合医者接受治疗。
2.提倡万物平等。孙思邈说:“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此处孙思邈认为,为了拯救人的性命而去伤害其他生物的生命并不是医学所提倡的,在此他已经将“平等”不仅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而是强调“万物平等”,强调人类与其他生灵平等,将天地万物视为同胞。
(三)求美:文明礼仪、举止得体医者直接与病人接触,其一言一行备受患者关注,甚至影响到疗效。医者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都会影响到患者的情绪。因此,春风化雨般的谈吐和得体的举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患者的紧张和焦虑,也能够树立医者的美好形象。
1.言谈要稳重。孙思邈认为:“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医者谈话切记夸夸其谈,也不能议论人事是非,更不能诋毁同行、标榜自我。医者要严格要求自己,严谨、稳重的谈吐有助于赢得病患的信任,也会让病患愿意配合治疗,从而达到更好的疗效。
2.为人要谦虚。明代著名外科学家陈实功云:“为人切要谦和谨慎,年尊者恭敬之,有学者师事之,骄傲者逊让之,不及者荐拔之。”可见在他眼中,医者面对各种各样的人都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为人谦和才能做到与人为善。这对于处理同行关系、医患关系都是非常受用的。
三、将传统医德思想融入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途径
汲取传统医德的思想,根据真、善、美三个层次,形成“以生命教育为统领,以仁爱精神的培养为核心,以职业素养的养成为主线”的校园文化特色。
(一)“真”的教育———正确的“生命观”教育
作为一名医学生,做到“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同情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尤为重要。医学生将来面对的服务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更要求他们要具有正确的“生命观”。传统医德典籍中,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多次提到尊重生命的重要性,万物平等乃是尊重生命的重要前提。在校园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可通过医学文化沙龙、专家面对面、健康讲堂、学生论坛、主题演讲、征文等形式,结合“生命观”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同情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的感情。通过参观生命科学馆、天文馆、博物馆等展馆,学生对于生命能够有直观的理解,产生最原始的对于生命的敬畏之情;通过走进大自然、走进动植物园,学生感受万物的神奇,从而产生对生命的怜悯与珍惜,培养其万物平等的价值标准。在“生命观”的教育过程中,一要注重培养学生自身的感悟能力。比如,面对一片竹林,教师无需说出自己的'用意,也无需太多的教导,可以让学生去观察竹子的特点,再吟上一句郑板桥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学生便可以领悟教师的用意,知道教师想要传达的是竹子顽强的生命力。二要培养学生“我—你”的思维方式。奥地利哲学家马丁布伯说:“人执持双重的态度,因之世界于他呈现为双重世界。”“其一是‘我—你’,其二是‘我—它’。”“我—你”的关系就是人与物不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同胞的关系,即一种非对象性的关系。要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万物平等,必须打破原有一贯的主客体的思维模式,形成人与万物之间的非对象性的思维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