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医德思想与医学生素质教育的融合论文(第3页)
本文共计418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二)“善”的教育——“仁爱”精神的教育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所谓“医乃仁术”,仁爱也是传统医德思想的核心内容。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处处体现仁爱的精神,通过主题活动、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唤起学生的爱心。开展丰富多彩的“大爱”主题教育活动,用实例教育学生。结合“传承医德思想”专题,“习古文、阅经典、扬大爱、练修养”,加强学生医德教育。观看、研读相关资料以及学习当今先进医务工作者的事迹,让学生了解医学的真谛,了解高尚的医德对于一名医者的重要性;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体会到给予的快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近医生、走进医院,真真切切地去理解何为“医者仁心”。在培养学生“大爱”之情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这种理想人格应该是一种“与天地相配”的人格,即以天下为己任,有着将自己融入宇宙万物的博大情怀。拥有这样胸襟的人,他们的行为不但是合乎社会的,更是合乎宇宙的。所谓“苍生大医”,就是将自己的使命理解为解救万物苍生,这是一种“大爱”的体现。他们之所以能够名垂千古,就是因为他们具有与“天地相配”的人格和博大宽广的胸襟。
(三)“美”的教育———医学生基本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扎实的医术、严谨的治学态度、开拓创新的科研精神,不嫌贫爱富、不畏权势等是从医的基本职业素养,在《千金要方》《皇帝内经》等著作以及孙思邈、李时珍、张仲景等名医身上都有集中体现。教育实施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养成,注重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如文明礼貌、校园秩序的遵守、校园环境的维护、时间观念的养成等,培养他们严于律己的作风。注重他们谦虚态度的养成,培养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表达思想和情绪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等,提高他们处理自身与外界关系的能力。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将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与从医的职业素养相联系。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每个大学生而言都非常重要,但医学院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应有别于其他高校。应让医学生深刻领会到自己的言行举止不仅是自己个人的行为,它会成为患者治疗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时间对于患者来说就是生命,所以医学生要有强烈的时间观念;柔和的语气对于患者能起到缓解情绪的作用,所以医学生的言语谈吐一定要得体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