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精选]关于大学生创业论文(第6页)

2 次下载 25 页 43875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三、大学生创业思维的培养途径

  1.改变授课方式,灌输创业意识。授课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讲授知识、技能之外,还应重在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爱心,帮助这些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敢闯敢干的精神等,进而坚定自己的创业信念。高校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应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化,一是对外开放,加强与社会的合作与沟通,形成合力,为学校培养人才服务;二是学校内部开放,加强部门之间、员工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合力,资源共享。

  2.组建具备特色的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加强创业教育课程师资培训是推进创业教育向深层次发展的关键所在。进行创业教育,教师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我国高校可以如下途径来加强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第一、组建专业的教师队伍对学生进行教学;第二、聘请成功的企业家到学校开讲座,与学生分享交流他们的创业经验;第三、聘任企业家或者科研人员担任高校创业导师,直接指导学生创业实践,等等。通过特色教师的引导,来帮助这些大学生进行创业思维的培养。

  3.改革创业课程教育考核体系。创业教育考核是对开展创业教育全过程的综合性评价,目的是检验开展创业教育活动过程的有效性和成果的实用性。我国高校应改革创业课程教育考核体系,把模拟创业活动的开展、可行性的创业项目设计、创业活动的效果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之中,调整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活动内容与形式等,在大学生队伍中营造勇于创业、不畏失败的环境氛围,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来灌输创新创业意识与思维。

  总之,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一是时代趋势,也是带动全民创业的一股浪潮,我国高校就应相应这股潮流,加大创业课程的授课力度,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思维,力争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实干家、创业家。

  关于大学生创业论文 篇4

  一、大学生社会网络的分析

  所谓的社会网络,其实就是由多个节点构成的网络组织形式,各节点为个人或组织。从结构上来看,社会网络由整体社会网络和个体社会网络构成。而大学生社会网络是个体社会网络为研究对象,认为其是基于个体社会关系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网络系统。从特点上来看,大学生社会网络拥有相对单一的关系,主要包含师生关系、家庭关系、同学关系、同乡关系。在大学生社会网络中,大学生为中心节点,老师、家长、同学和同乡则为分节点,依靠血缘、师生情、同学情和同乡情维持各种关系。大学生社会网络将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社会资源,大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特殊位置进行资源的获取,如情感支持、资金帮助、信息支持等。

  二、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分析

  所谓的创业意愿,其实就是个体计划创建新企业的信念、意向和未来自觉执行该计划的可能性。大学生创业意愿,则是大学生将创业但城市未来职业的一种意愿,是大学生创业的一种动机,尽管不一定能使其产生创业的行为,但是确是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先导。目前,大学生创业意愿将受到文化、教育、政策和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社会网络关系的角度对大学生创业意愿所受影响展开分析,则能更好的了解其中的作用机制,进而更好的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

  三、社会网络关系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

  (一)研究思路

  社会网络具有一定的结构特性,网络中的每个个体尽管不认识所有个体,却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并通过这种联系获得需要的资源。而任何个体的行为都会被嵌入到这种网络结构中,所以个体的意愿也将受到网络中各种关系的影响。在大学生社会网络中,大学生的行为就会被嵌入到网络关系中,所以意向将受到网络中个体关系的影响。就目前来看,可以根据大学生与网络中成员的亲疏关系、熟识程度、交流情况和信任程度等因素将其社会网络关系划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比如,亲人、要好的老师和朋友就是大学生社会网络的强关系,认识但交往不深的熟人或拥有间接关系的'人员则为社会网络的弱关系。对于大学生创业来讲,社会网络强关系的建立显然能够为其提供更多的创业信息、创业资源和创业机会。

  (二)研究方法

  为验证社会网络强关系的建立能够对大学生创业意愿产生正面影响,还要对大学生创业团队进行访谈,了解大学生与亲人、老师和朋友的关系情况,并了解这些关系为大学生提供了哪些创业信息、资源和机会,以了解社会网络强关系能够对大学生创业意愿产生怎样的作用。在具体进行访谈时,主要对本校成功的创业团队进行了访谈,以了解这些团队的社会网络关系的建立情况,并通过沟通交流确认社会网络关系对这些成功创业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根据大学生对创业的“兴趣”、“可能性”等方面进行主观的评价,以确定大学生创业意愿。在对大学生社会网络强关系进行评价时,则从与大学生拥有家庭、学校和其他社会关系的对大学生的帮助支持度、参与支持度和情感支持度等角度展开评价。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