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提纲 > 正文

幼儿入园前的准备论文提纲(第4页)

176 次下载 18 页 35112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② 儿童自身因素

  "一项追踪研究(Kagan,1991)发现,一些婴儿天生难照料,易烦躁、爱哭叫、不易抚慰,不喜欢密切的身体接触,拒绝养育者的亲近,形成稳定依恋时间较晚。而另有一些婴儿天生喜欢拥抱、抚慰、爱笑、与母亲积极交往,容易得到母亲的欢心。……Kagan认为:依恋类型的差异主要由儿童气质决定。容易教养的儿童通常被归为安全型依恋,难教养的被归为反抗型依恋,行动缓慢者被归为回避型依恋。研究表明(Clakins&Fox,1992):在24个月的婴儿中,反抗型依恋的婴儿有更多的抑制性,回避型依恋的婴儿有更多的非抑制性,而安全型依恋的婴儿在两方面比较适中。"

  "Hinde指出,人类婴儿拥有对环境的具体"调节权"。由于儿童积极把握环境,从而减少了分离焦虑;并且儿童通过追随母亲和积极接近他人来控制与安全基础距离。由于母亲的暂时分开,当儿童不能使用自己的权利时,他们就通过寻找可靠的安全基础来调节分离忧虑,以致于最终达到降低对分离的焦虑。"

  4)有关缓解分离焦虑的研究

  詹姆斯--兰格情绪学说的一个宗旨就是认为情绪可以由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引起,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他曾举例说:"……我们所以感到悲伤是因为我们哭泣,害怕是因为我们发抖,……"虽然很多心理学家认为这种学说把情绪与外在的表情之间的关系弄颠倒了,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得到广泛的运用和验证。我们常说"越哭越伤心",其反意就是"不哭慢慢就不会伤心了"。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只有当幼儿停止了哭闹的生理行为,幼儿不愉快的情绪才会慢慢平息。

  "伊扎德在研究儿童的游戏与情绪之后认为,儿童用重复的游戏帮助自己去处理本来是势不可挡的情境,例如,去控制可能产生的焦虑,他进一步假设游戏在整合情绪的各个成分上,以及在更成熟的人格发展上具有一种重要的作用。"

  2.有关幼儿新入园分离焦虑的研究

  1)幼儿新入园分离焦虑产生原因的研究

  ① 心理原因

  根据依恋理论,幼儿自出生后即与父母或第一监护人形成一种亲密持久的依恋关系。依恋形成后,幼儿对依恋对象的分离会表现出分离焦虑。一般依恋程度越高,分离焦虑越严重。对幼儿来说,幼儿园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幼儿容易产生分离焦虑的动因是不安全感和害怕感。这种动因是否发生作用,关键在于依恋对象是否离开。依恋对象的离开使幼儿产生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使幼儿的思维发生"倒退"。弗洛伊德认为幼儿在困境中会表现出一些早年所具有的行为,即为"倒退"。心理学家认为,幼儿入园分离焦虑是幼儿在陌生的环境中产生了倒退,担心依恋对象离开可能不再回来,再也看不见了。此时,幼儿会伴随苦恼、吸吮手指、尿湿裤子、绞弄衣角等可观察的倒退行为。

  ② 家园生活环境的差异

  第一,幼儿离开熟悉的家,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幼儿的交往对象也由原来少数且朝夕相处的养育者转向从未见过的老师和众多幼儿,社会交往的范围变大,交往的方式也发生了转变。在家里,他们是关注的焦点,父母家人对其千依百顺;在幼儿园幼儿却要学会与老师、与其他幼儿交往,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会分享,与其他幼儿分享玩具。第二,幼儿在家的生活是宽松的,没有秩序和纪律的约束。而幼儿园为帮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求幼儿遵守一定的常规要求,如:独立进餐、按时午睡、学会分享、轮流、等待等。此外,自理能力差也容易使幼儿在幼儿园生活中感到紧张、焦虑。如:不能独立进餐、不会穿衣鞋,大小便不会自理等。幼儿不敢请教师或其他别的幼儿帮忙,一旦遇上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便陷入困境而引起对幼儿园的排斥,更加依恋家人和熟悉的环境。

  2)幼儿新入园分离焦虑影响因素的研究

  影响分离焦虑的因素在幼儿新入园阶段主要体现在:

  ① 家庭的人际交往特征

  "一般来说,如果家庭的人际交往比较开放,孩子在入园前有更多机会接触各种人群与各种环境、场合,有更多机会在家庭外部获得依恋与安全感体验,这样的孩子在入园适应阶段,他用于适应的图式就相对较多,应对新环境时,大多的适应内容通过已有图式进行同化就能解决,需要通过调节才能适应的内容的比例就相对少,适应得就比较快,在适应过程中也往往伴随积极的情感体验。 而在相对封闭的家庭人际交往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在入园适应阶段,大多数适应的内容要靠调节来完成,因而往往有较大的心理压力,适应过程往往伴随着消极的情感体验并可能出现生理反应。"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