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提纲 > 正文

论文观察提纲范文样本(第2页)

6 次下载 4 页 5448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3.清晰阶段———“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2009年至今,课堂观察得到有效推进,特别是教科室的课堂观察协作组名声远播,深入活动,使我们认识上渐渐清晰,行动上得到统一,主题上走向有意义的建构。我们主要尝试了三个“一”的推进:一份《课堂观察主题指南》———把热点、焦点、有价值和意义的主题,分门别类,编辑印发到教师手中,便于参考和借鉴。一个“主动型”课堂的专题———把基于儿童的“主动型”课堂,梳理出“主动型”课堂教学的特质,建构语文数学和英语课堂的观察主题,本学期“主动型”课堂研究的小专题有:(1)“主动型”课堂学生“自学”的方式、方法与内容的观察与研究;(2)“主动型”课堂学生“展示”的程序、方式与内涵的观察与研究;(3)“主动型”课堂教师作用点的观察与研究,以此推进教师对“主动型”课堂的结构要素的清晰把握与自觉运用。一堂自下而上的课堂观察教研课———开学初,教研组长根据本组实际,推荐一堂教研课,申报本学期的一次课堂观察。教科室每月定点一个教研组开展课堂观察活动。值得一提的是申报的观察主题,来自教师实际,更有现实意义。其中,英语组、高数组,教科室邀请了相关教研组长参加,进行了引领和示范,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

  二、观察活动:从“示范”到“自主引领”

  1.活动内容上,讲座培训与示范引领相结合。

  学校每学年要组织一次课堂观察培训,邀请专家名师来做讲座培训,示范引领课堂观察。我们先后邀请区教科室领导指导了“小学生计算习惯养成的课堂观察”活动;骨干老师作《课堂观察的理论与实践》的通识培训;学校教科室自己做了《如何开展学科特质的课堂观察》的专题辅导。同时,外派骨干教师参与课堂观察协作组、学科中心组,参加学习与观摩,并在各教研组内开展了课堂观察,语文组观察的“朗读指导的有效性”;数学组观察的“优化教师评价语”;英语组观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过程逐渐规范,实践富有意义。值得一提的是,教科室示范性地引领了课堂观察的全过程。例如“科学课中小组合作有效性的观察”。教科室联合科学教研组做了规范的指导。观察前———科学教研组除上课老师外,四个人“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各领一个相关的观察主题,如“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小组合作的学习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的分工与职责”,自定标准与量表,形成小组合作的多主题观察。观察时———教科室组织协作组成员,按照座位,进行编号、跟踪观察、记录填表。活动后———交流汇总数据,分析归因和反馈。最后,形成四篇“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观察子报告和一篇综合报告,并发表反馈于学校的《爱德》内刊。

  2.活动形式上,团队观察与自我观察相结合。

  团队观察,在组织上,学校教科室和教导处、教研组“三位一体”。教科室每月联系一个教研组,组织有关教研组长,引领开展一次课堂观察活动。教研组层面,按照期初申报的课堂观察来组织开展,以教研组为单位,一个学期一次组内课堂观察活动,主题自定。自我观察,主要有教师自己进行课堂的观察。平时,教师根据自己的课堂来观察反思和提高。对于承担有观察任务的老师,学校教科室立足教研组,联合校长室、教导处进行观课议课,几个教师围绕同一“主题”,进行自我观察,以录像、录音等形式记录,提供给老师,引发自我观察、分析反思和教学改进。如组织科学课学生“记录主动课堂观察”的活动。观课老师就“预测阶段、科学探究阶段、小结延伸阶段”这三个板块,立足“交流前记录、小组交流后记录”这两个观察点,观察“主动记录的人数”、“记录情况”和“现象细节”,分析“主动型”“边缘型”“游离型”三类学生的数据,反馈问题的成因。活动深化了“小学科学探究式学习中边缘性参与的实践研究”“,以点带面”,为“走向自我观察”做了有益尝试。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