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财务管理 > 正文

内部审计论文(汇编15篇)(第10页)

169 次下载 25 页 43934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制约问题分析

  (一)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目标定位不准

  当前部分事业单位,特别是行政类事业单位,对于内部审计工作重视不足,认为外部财政、审计以及纪检部门审计力度强、覆盖全面,而忽视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因此造成了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体系的不完善,审计目标不明确。即便是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往往是将审计工作的主要精力集中在了事后审计方面,忽视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前端性,内部审计工作滞后严重。

  (二)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健全,审计独立性较差

  由于重视程度不足,因此一些事业单位未能设置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配备不足,内部审计工作的力度较差。而且在内部审计工作的具体实施开展过程中,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容易受到管理体制、人际关系、岗位职责等外部环境影响,造成了内部审计结果的可信度不高。

  (三)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范围窄、技术落后

  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上,重点是集中在了事业单位的财务合规性、财务收支情况以及领导责任经济审计等方面,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是以确认为主,内部审计范围还不够广,未能涵盖到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此外,在审计方式上,主要是以人工查账为主,审计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能力,对于各种信息化的审计手段运用不足,造成了内部审计工作力度薄弱。

  三、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改进基本方略

  (一)准确的定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目标

  在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定位上,应该明确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就是确保事业单位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履行,实现事业单位组织价值的增加。首先,在审计工作的具体开展过程中,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内部审计并不仅仅是会计核算、财务预算执行、资产管理的审计,同时更重要的是事业单位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与价值的增值。其次,在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上,应该不断的拓展内部审计工作的服务领域,在合规性审计工作的基础上,逐步拓展绩效审计、风险管理审计,为事业单位的组织管理提供合理的决策支持。

  (二)提高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基础,只有足够的独立性才能确保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不受干扰的开展,也才能真正发挥内部审计的功能,确保内部审计目标的实现。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关键是在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上合理的进行行政隶属关系以及报告关系的确定。在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上,应该将审计部门设置在单位的党委会下或者是单位的正职领导之下,给予审计部门充分的独立性与权威性,避免受到其他部门的干扰,进而确保审计结果的客观、真实与公允。此外,如果事业单位的规模较小,无力抽调人员组建专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则可以选择内部审计外包的模式,通过聘请专业的审计师或者是注册会计师提供审计服务,依靠专业的审计机构对自身的内部管理进行指导与监控。

  (三)改进事业单位的审计方法

  在事业单位审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为了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与审计效率,除了采取人工审计以外,应该积极地引入现代化的审计管理模式,特别是配置齐全的审计软硬件设施,进行信息化的审计工作,利用事业单位内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将审计工作与各科室业务部门直接进行对接,获取第一手的信息资料数据,并依托信息平台进行对接审计,这样既可以确保审计工作覆盖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同时也可以确保审计结果的真实可靠。此外,在审计方法的选择运用上,应当综合选用适当的分析性复核以及内部审计抽样技术,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四)提高审计结果的利用率

  真正实现内部审计工作规范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作用,必须充分全面的利用审计结果,也就是将内部审计报告全面的运用到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过程中。实现结果的利用要求在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过程中,必须确保内部审计报告的质量,尤其是能够全面、充分的反映事业单位内部存在的问题。此外,还应该形成合理的内部审计结果回馈机制,与单位内的被审计对象做好沟通反馈,详细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这样既可以为改进审计工作提供合理的意见建议,同时也能够督促相关责任部门及时进行工作的整改。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