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财务管理 > 正文

内部审计论文(汇编15篇)(第11页)

本文共计4393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7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四、结语

  国家对于事业单位的建设管理越来越重视,管理要求也不断提高。事业单位应该抓住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机遇,完善自身内部审计管理体系,提高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及时总结纠正内部控制管理中的各项问题,推动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内部审计论文7

  一、目前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商业银行普遍加大了内部审计制度的改革力度,在构建内审体系、完善内审机制、发挥内审功能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国外先进银行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集中体现在认知差,严肃性、机构设置和资源配备相对不足,并由此导致内部审计在独立性、有效性、权威性等方面还存在许多缺陷。

  1.审计认识偏差

  首先,迄今还有不少银行的管理层认为审计部门不能创造价值和利润,对银行内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其次,由于认知和组织体系建设滞后,使得内部审计很难成为商业银行激励约束制度,尤其是难以将业绩考评与问责机制结合起来,加之银行内部缺乏有效的内审报告制度和报告线路,外部监督部门也无从对银行内部审计进行检查和评估。

  2.机构设置的缺陷

  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是保证内审人员工作权威性和客观性的基本前提,是内部审计应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则。但是,目前部分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体系还未完全实现垂直、独立管理,内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还存在这样那样的利益依附,导致内部审计仍缺乏独立性,难以对管理层的决策行为、程序、效果进行审计评价。首先,从公司治理来看,有些银行内部审计实行的是向高级管理层而不是直接向董事会报告,重要问题常常被轻描淡写过滤掉。其次,从系统管理看,内部审计还未完全独立于区域性管理而建立系统内自上而下的垂直体系。第三,从内部控制来看,内部审计尚未实行岗位轮换和回避制度。银行内审人员不宜长期从事一类特定业务或一个特定区域的审计工作,在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也必须实行回避制度。

  3.审计资源短缺

  一是人员配备不足。在目前我国银行业,除少数金融机构的内审人员占全部员工比例达 2% 这个国际水准之外,大多数只有 1% 左右,人员配备严重不足,且内审人员的薪酬激励和在行内的地位也相对偏低。二是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不高,专业胜任能力相对不足。特别是缺乏具备 IT、资金营运、金融衍生产品等知识的专业化审计人才,以及综合素质较高、银行业务全面的复合型审计人才,不能适应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快速发展的需要。三是审计手段相对滞后。目前银行内部审计还处于“手工检查为主,计算机审计为次;现场审计为主,非现场审计为次;事后审计、静态审计为主,事前审计、事中审计较少;合规性审计为主,风险性审计为辅”的状态,审计手段与技术匮乏,远远落后于银行业务经营的电子化、网络化水平。

  4.审计效果欠佳

  一是未能有效防范各类案件的发生。对照近年来银行业发生的各类典型案件,发现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就是 80%以上的案件都是因为“有制度而没有严格执行”造成的,且作案期间都经过多次内审而未被发现。在很多大案要案背后,都有内部审计薄弱的阴影,内部审计薄弱仍是我国银行业案件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是审计检查的深度及力度不够。就目前情况看,银行内部审计很大程度上还处于查错纠弊阶段,缺乏对银行管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体系以及经济效益状况的审计评价,特别是对内控体系还不能实现高效的`监督、评价和治理,因而无法适应银行业务经营快速发展对内部审计的要求。三是缺乏规范的审计质量保证、评价与改进制度。目前,银行内部审计缺乏规范化的审计工作质量衡量和评价标准,因此更谈不上审计制度的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致使审计工作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对策建议

  1.更新审计观念,拓展内部审计业务范围

  首先,借鉴发达国家开展内部审计咨询业务的经验,变事后监督职能为事前预警职能,从单纯的发表审计意见转向为管理层提供可行性建议,为各业务部门提供改进其内部控制和业务流程的咨询服务,促进内部审计由 “监督型”向 “服务型”转变,实现内部审计在银行公司治理中的增值作用。其次,面对开放的金融市场,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综合经营趋势日益明显,内部审计必须将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纳入商业银行常规审计范围,加强对新业务、新产品的审计监督,持续跟踪了解对经营管理目标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关键风险点,对缺乏控制或者控制不足的业务流程提出完善建议,对控制过度并导致服务效率低下的情况提出优化方案,促进银行业务健康发展,也使管理层和其他职能部门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