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音乐 > 正文

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古乐的比较(第2页)

本文共计552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9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关于“和声”问题。“和声”就是几个音同时发出,强调音与音之间的关系。纵向和横向关系。就是几个声音同时发声。西方对“和声”学的研究早在十七、十八世纪,“和声”学是音响科学和音乐审美体验一种结合。西方音乐如果缺了“和声”,其生命力和存在的价值就要弱很多。所以西方音乐即便是一首歌曲,都有丰富的“和声”,比如钢琴就十分注重横向“和声”的变化。比如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第一乐章的引子。

  中国音乐总体上看是“单声结构”,但也有多音表现,这种表现缺乏功能性,没有“和声”体系在支撑,是一种自然的多声结合。民乐中的笙、古筝等,虽有很多声音一起发响,但是这种“和声”仅仅是一种陪衬,没有“和声”的紧张力度,它不需要去解决和变化。

  关于复调问题。“复调”就是多声部的概念,也就是几个声部同时进行,中西“复调”也是有很大变化。在西方音乐中,“复调”音乐展开的生命力和生命线。交响乐的高潮往往是出现在多声部,即赋格,就是赋调音乐的最高形式赋格曲,就是音和音之间的追赶。就是各自独立的旋律同时进行,是西方音乐结构的重要特征。中国音乐从总体上看是单声部,中国的音乐思维是线性思维,多种乐器合奏也有,比如《江南丝竹》等,但是这种合奏往往是相同的旋律做一些细微的加花变化,叫做“支声复调”,所以中国传统的“复调”概念就叫“支声复调”。欧洲“复调”大师巴赫是最有影响力。

  关于音乐观念差异问题。从体裁上看,西方有大量的无标题音乐,绝对音乐和纯音乐。西方交响乐、协奏曲、奏鸣曲、组曲、变奏曲等本身就是作品的名称,所以在西方音乐当中存在着许许多多脱离具体作品标题的一种题材。在十九世纪浪漫派标题音乐出现之前,绝大多数的音乐都是纯器乐。

  中国音乐则不同,从古至今,绝大多数音乐它都带有文学性标题。如古琴的古谱,都有题解、文字标明、标示,标题,《高山流水》、《寒鸦戏水》。以自娱性为主,修身养性。中国乐器没有形成纯音乐的题材,所以和西方的纯音乐的概念是不一样的。

  关于音乐审美问题。中国音乐在审美上的特点:一是以线性思维为主的音乐审美形态。中国古代移宫转调理论非常发达,但是没有形成系统的作曲理论,中国音乐多以旋律表现为主,即便是“复调”多声部,它也是“支声复调”,缺少多种声部的结构。以线为基础的立体化,是一种平行结构,如《潮州音乐》,巴赫的《三部创意曲》,每个声部在交叉的进行,各自独立。中国的音乐经验多于科学。中国古代的作曲家,不是依靠技术去做,理论去写,而是凭经验,直观多于逻辑。不是靠音和音之间的关系、结构来构成音乐,而是一种自然的流露,人的自然之情的表露多于科学的总结,讲究的是一种人文

  二是中国音乐体现一种“重情”、“重心”和虚的意境,琵琶、古筝、三弦、柳琴、阮,大阮、中阮、小阮等,很有特色,音和音之间似乎是不连贯的,在音和音之间留有距离和空间,让你去想象、去体验,需要用心去感受、去填补那种真实的音响的空白。

  从审美意义上说,中国音乐体现出儒家的审美理想,美和善的统一,礼乐思想,就是把礼和乐结合起来,把道德规范的东西和艺术、文化结合在一起。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楚辞》,汉代的《相和歌》,唐代的《曲子》、《变文》,宋代的《词曲》,元代的《说唱》、《戏曲》,明清的民间歌曲、《说唱》和《戏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几乎是一部歌曲史。中国器乐音乐确实缺乏独立性,更多是一种象征、隐喻表现,比如《梅花三弄》,是一部古琴曲,以梅花抗严寒、傲风雪的性格来比喻人的性格高尚和纯洁。嵇康的《酒狂》,借对《酒狂》的表现来暗喻当时文人的一种品格。

  道家的观念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也产生很大影响:一是体现在物我同一、情景相即的审美追求。中国古曲当中,90%以上的标题都是自然标题,《高山流水》、《月儿高》、《海青拿天鹅》等;二是体现一种独白自娱的境界。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特征,实际上体现种儒道合一人文精神。强调人的情感,人的情感自然流露,强调心的艺术,它不是通过科学方式来建构音乐,而是通过人的感情需要结构空间来发展的。音乐是心灵的语言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