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古乐的比较
本文共计552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9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古乐的比较
中西音乐来说,一是展示方式不同;二是“调式”和“调性”的差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古乐的比较,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VS西
关于音乐结构问题。音乐结构和其它艺术的结构是不一样的,它是在一个时间过程中展示的,但是就中西音乐来说,一是展示方式不同;二是“调式”和“调性”的差异。“调”是指音和音之间的关系,构成音列的基本的特征。中西音乐都十分讲究,也是音乐创作的重要概念。“和声”指多个声音同时发响,“和声”作为西方音乐思维来说,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假如没有“和声”思维,西方很多音乐的价值就比较弱,但对中国音乐而言则不同。“复调”是相对旋律来说的,旋律就是单声部,“复调”就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旋律同时进行,构成了多声部的一种方式。
中西音乐结构比较,“曲式结构”的差异。西方音乐结构强调逻辑性,它是建立在对立统一的系中,所以西方音乐富有哲理。中国音乐是一种散体性结构,它不追求内在张力,而是更多考虑是一种自然的融入,主要利用多段连缀原则,表现一种自然的流露。欧洲音乐“曲式结构”的特点。在欧洲音乐中,最高的曲式形式就是“奏鸣曲式”。如何衡量这部作品是否构成交响乐这个概念、这个体裁,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乐章是要用“奏鸣曲式”来写。“奏鸣曲式”结构原则是对立统一,建立在矛盾的提出、矛盾的激化和矛盾的解决这样一个变化过程当中,所以这样一种结构就比较容易体现一种戏剧性、哲理性。西方“奏鸣曲式”的逻辑性主要体现在:第一就是呈示部,呈示部里头有两个主要主题,一个主题是主部主题,一个是副部主题。这两个主题,必须要建立在对比的基础之上,是一个对立性的主题,包括材料对比,比如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乐》第一乐章,它的主部主题是焦躁、不安,它的副部主题抒情的,显然两个主题形成材料的对比。调性”对比。比如主部建立在某一调上,副部必然是建立在另一调上,形形对比与矛盾,展开部利用呈示部所提出的矛盾通过转调的手法使这对矛盾激化。利用再现部,把主部和副部的“调性”进行统一。所以对立统一的音乐发展逻辑,是“奏鸣曲式”的结构原则。
西方音乐“回旋曲结构”,从曲式结构图示可以看出,A—B—A—C—A—D—A—,不断变化,永远是围绕,环绕着A这个主题在进行,这个结构原则有对比也有统一。比如莫扎特《钢琴回旋曲》A部是主题,是完整的一个乐段。这是B,变化,再回到A段,但质体不一样,发生微妙变化,再次回到A。可以看出“回旋曲式”,它是通过各段变化与主题不变的关系体,现出一种对立统一。
西方音乐“变奏曲结构”,体现作曲家才能的结构形式。所以在西方音乐史上,音乐大家都写过“变奏曲”,贝多芬32首变奏曲,把一个主题做32次变化,可见作曲技术是非常高超的。比如莫扎特的变奏曲,“变奏曲”有一个特点,每一个变奏都是完整的终止,有种结束感。变奏一,大家听高音在跑动,但它的核心音低声是一样的。变奏二,“变奏曲式”是在核心音调或者核心特征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发展与变化,体现对立统一。
中国音乐是散体性结构,线性结构,多段连缀体结构”,图示是A、B、C、D、E、F。比如《十面埋伏》古曲,琵琶曲,都有标题,几段都是不一样的每段有独立的音乐方式,通过音乐之间关联,这种关联不是逻辑关联,而是靠结构来进行整合的,用情感的发展变化来达到统一。
关于调式和调性的差异问题。中国音乐强调调式变化,比如中国是“五声调式”,“宫调式”,123456;“商调式”,以2为主音,“角调式”以3为主音,“徵调式”以5为主音,“羽调式”以6为主音。中国音乐是建立在“调式”的变化,即宫调变化的基础上来进行发展的,强调横向关系,利用音顺与主次变化来体音高关系。西方音乐强调“调性”变化,“调性”是“调式”音高变化。比如同是C大调、C大调上方5度是G大调,下方5度是F大调。这种转调的方式是西方音乐发展的重要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