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汉语言文学论文(第9页)

本文共计3982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3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1]孙宝生。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探讨[J].考试周刊,20xx,(3).

  [2]魏松宇,韩继平。关于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思考[J].科技与生活,20xx,(1).

  [3]刘良惠,张先华。教育观念的革命[M].重庆大学出版社,20xx.

汉语言文学论文(第9页) 5

  当前,国内高校“双一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目标正在不断推进和深入。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地方本科院校也在尝试向应用技术型大学发展,力图将人才培养与市场、行业、岗位相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自然需要加大实践力度,增强学生的技能,一些课程的调整和改革势在必行。但与此同时,汉语言文学专业也应结合自身特点,发挥原有优势,稳步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为学生的学习和深造提供良好条件。

  一、研究能力、学术品格的培养

  研究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比如个人的知识储备、兴趣、研究环境、研究条件等。对于处在学业“懵懂期”的本科生而言,适当的学术引导和学术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定向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在入学之初可根据自身兴趣、特长、条件和就业取向制定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徐祝林在《构建三大模板,培养创新人才——古典文学教学改革新模式探索》一文中提出了“三大板块”的设想,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兴趣等因素,将“将大一本科学生按照兴趣和志向以及专业方向分成三个板块,即师范型板块,面向基础教育;应用型板块,面向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研究型板块,面向考研及科学研究部门。这三大板块,形成三条个性化发展途径,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更大的自我发展空间及更强的社会竞争力”。[1]学生通过自主选择,更好地“归类”,找准努力的方向。学院因而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为不同职业诉求的学生配备相应的指导老师,以此实现学生的定向发展。

  (二)良性的师生互动机制

  在职业生涯规划“定向”的基础上,学院可以尝试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这一措施对于渴望走上研究之路的学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同时也是培养、提升研究能力的重要保障。导师和学生实行双向选择,等选择的`结果确定后,导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首先,指定书目。要做学问,就得熟悉相关的阅读书目和学术典籍,正如清代史学家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所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人。”[2]因此,导师可为学生的学习开列基本的阅读书目,为“按图索骥”提供一条明晰的线索,进而使其扩展知识面,打好研究的基础。其次,定期答疑。导师在开列书目的同时,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跟进,不断沟通,了解学习概况。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导师可定期与学生见面和交流,一方面检查学生的阅读成效;另一方面则为学生解惑答疑,排除障碍,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再次,学术训练。导师在督促学生阅读同时,也要不断加强学术思维和写作方面的训练。导师围绕学生的阅读,布置相关的讨论话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一步要求学生以文字的形式将个人观点整理成文。为确保文章有说服力,导师还需引导学生寻找相应地支撑材料,不断修改和完善,确保语言精要,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三)学术精神的培养

  汉语言文学专业有鲜明的学科特色,知识体系的建构通常需要反复的记忆和长期的积累。学生除了坚持不懈地“厚积”,还得在“厚积”中不断探寻真相,揭示学术的要义,而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有坚韧不拔的学术精神。首先,要有问题意识,有怀疑精神。胡适指出:“以怀疑态度研究一切:实事求是,莫作调人。这就是那些中国思想家的精神,他们曾使中国理智自由的火炬,永远不息。也就是这个精神,方使中国的思想家们,在这个新世界上,新时代中,还觉应完全的自如与合适。”[3]这与他所提倡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口号颇为一致。具备怀疑精神,才有可能发现常人所不易发现的问题,从而将学术不断推进,后出转精。当然,这种假设和怀疑是有条件的,前提是实事求是。要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尽可能地掌握更多的材料,阅读并充分理解前人的学术著作,所谓“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一分证据,只可说一分话。有七分证据,只可说七分话,不可说八分话,更不可说十分话”。[4]既不能掩前人之功,更不可窃取他人的劳动成果,归根到底要求学人不能见利忘义,失去学术道德和学术规矩。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术品格的塑造要比学术研究本身更重要。这关乎到学术的传承和文化精神的延续。恰如曹丕所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5]学术研究绝不容许弄虚作假,故弄玄虚,炫人眼目。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