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汉语言文学论文(第10页)

本文共计3982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3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二、考研策略

  对于立志学术研究的学生来说,考研是提升自我的必然选择。除了少数获得保送资格的幸运儿,大部分有志于此的学生都要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这场选拔不仅需要笔试,还得准备复试。除了个人素质、学术能力之外,考研策略也是影响考研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对于考生而言,一些列策略、计划的制定是必不可少的。

  (一)“私人订制”预设下的学校选择

  对于考生而言,可供选择的选项很多,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既包括有研究生学位授予权的科研单位,也包括各类型的大学。一些学者指出:“科研单位研究生得到的导师个别指导时间,通常是大学的2倍。科研单位没有本科教学工作量,导师和学生都可以全力投入科学研究,与大学相比较,更容易出成果。”[6]考生必须要考虑到科研单位和大学之间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条件的差别,更需要权衡各类型大学之间的优劣,是报考科研院所还是大学?是报考重点大学,还是报考一般类型的大学?是报考东部地区的大学,还是中部地区的大学?一系列问题随之而来。学校的选择要因人而异,切实符合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学术能力和发展诉求,并充分考虑所选学校的层次、学校相关专业在全国的排名以及学校所在省份等要素。一般来说,位于东部地区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高校竞争激烈,难度较大。因而学生要对英语、政治、专业课等各个科目有准确地估判,尽量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初步筛选3~5学校,在此基础上,导师根据对学生和学校的了解,冷静而理性地做出分析,给学生提供若干备选项,由考生最后做决定。慎之又慎的择校策略将大大增强考研的胜算。

  (二)多维一体的备考策略

  除了选择合适的学校,学生还应有完善的备考策略,来保障理想的复习效果。其一,要充分了解报考学校的考研科目设置、参考书籍及历年考研真题。考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搜集相关资源和资料。除此之外,也可以主动出击,与报考学校的在读研究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时时关注所报考学校的学院,留心专业动态,了解本专业导师的研究概况,确保“知己知彼”。其二,制定清晰的复习计划。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说:“一般的考研复习时间在1~1.5年,具体多长时间应根据个人情况和报考学校的考试科目的考核深度要求来确定。准备时间确定后,再初步分成三段,即将考研总的复习规划分为基础、强化和冲刺三个阶段。”[7]备考是个长期的“磨人”的过程,同时它还具有阶段性,因此考生要将备考时期划分为几个阶段,比如第一阶段全面复习阶段,将专业课、英语、政治的基础知识统统过一遍,在此基础上,查漏补缺,集中“恶补”,最后,进行冲刺。总之,复习既要全面细致,面面俱到,又要自成体系,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其三,答题要有策略。考试除了检测学生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其实也是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要充分展示自己的逻辑性。比如在回答问答题、赏析题、论述题时,我们都可以先用一个关键句概括基本论点,然后以具体作品举例说明。简言之,即一个要点(一句话)跟一个例子,切实做到层次分明,言之有据,表述清晰。最后,为了应对面试,考生要提前准备一份“学术简历”,熟记于胸,能简单明了地告诉导师们读过哪些书,有何收获?学术兴趣点在哪?当然,这仅仅是一方面,目的是提醒考生要注意极易被忽视的细节。

  结语

  学生考研能否成功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除了学生自身努力外,学院还应从制度和硬件上提供保障,给予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导师既要解惑答疑,还要及时给予学生心理辅导,纾解压力。各项措施、各种策略绝不是孤立的,必须相互配合,一以贯之。只有这样,有志于学术的学生最终才会脱颖而出,成就自我。

汉语言文学论文(第10页) 6

  1.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与国外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深化,原有教育体质培养的汉语言文学人才已经很难满足当今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人才的需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学科,汉语言文化专业基本被各级各类高校所开设,每年该专业的毕业学生规模不断增大,就业情况日益紧张,如何在众多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中脱颖而出,培养适合适合发展需求的汉语言文学优秀人才,已经成为众多专家和学者的研究热点。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