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育毕业论文 > 正文

【精华】教育论文(第14页)

67 次下载 19 页 32164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二、艺术教育,有助于唤醒追问意识

  人类作为万物之灵,在求得生存的同时必须具有一种“关于个体思考自身存在的意义、价值及其超越”的智慧。而人类社会也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追问和一次又一次的释疑中不断向前发展。艺术的创作过程就是一个从求索、追问到表达的过程,艺术的审美过程同样也是一样。艺术所张扬的精神,从来都是独创的精神、自由的精神、批判的精神、求新尚异的精神和不断超越的精神。许多艺术家和科学家在他们的创造过程中都体会过某种灵感的“感召”,而正是这种“感召”使得他们能够“创造”。显而易见,这种“感召”不是由智商或者情商“发出”,而是通过灵商获得。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大多数的时间花费在被他人要求获知的理性知识上。从小到大,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考试,也都是在测验和培养我们掌握“知识”的技能。但是,从当下人类所面临的众多心理问题和社会异象来看,理性知识的获得并不代表我们正在迈向全面和完整的发展之路。事实上,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充满了各种矛盾,我们在他人鞭策下所拼命获取的“知识”,在整个宇宙中只是微乎其微的一部分。人的发展进程,仍有太多的疑惑需要我们去追问、体悟和表达。“美是自由关照的作品,我们同它一起进入观念的世界。然而……我们并不会像认识真理时那样抛弃感性世界。”2席勒的谏言,告知我们大可换一种方式看待世界,换一种与心灵更加贴近的艺术的方式去完善自我,并探索世界。面对现代人因心灵需求被长期搁置所产生的灵商危机,理论的说教和客观的宣讲只会显得异常的苍白和无力,此时最有效的修正途径就是通过艺术教育对沉睡的、懈怠的意识予以激活。当在欣赏格莱姆的舞作《编年体》时,作品并没有试图展现任何战争的'真实场面,而是通过唤起人们脑海中对于战争的印象,描绘战争的宿命的开端及其给人类带来的精神摧残,并暗示着一种回应。观者的内心会不自觉的感到窒息和恐慌,从而激发出对和平的渴望。生命,只有在触到自我最深的底层,彻底释放且得到共鸣时,才可能热泪盈眶,才有可能在没有任何场面暗示的情况下感知到恐慌和窒息。试想,茫然的心灵若时常发生这样的“热泪盈眶”、这样的“窒息恐慌”,我们的心灵一次又一次的被摆放在思维运转的前沿,那么必然求索的欲望将被激活,追问的意识也定会被唤醒。

  三、艺术教育,有助于建构通感型思维

  著名的《牛津文学术语词典》将“synaesthesia(通感)”定义为:Ablendingorconfusionofdifferentkindsofsense-impression,inwhichonetypeofsensationisreferredtointermsmoreappropriatetoanother.(几种不同的感觉印象的混融或整合,亦即一种感官的感觉特征可以由其他更多的相应感官的感觉特征来所指”)。其中Syn—意为“一起”、“一样”或“熔合”,—(a)esthesia意为“感觉”,整体直译为“感受之共产”,即“共同感觉”。将“通感”的概念引用于教育和艺术教育的范畴,就是要对应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贯通而求洞识的人”、“通达而识整体的人”。艺术活动中之所以存在“通感”,就在于人在运用审美实践能力时,在艺术作品的启发和诱导下能够把各种感受器官所获得的各种信息材料进行审美综合、重组,并在这些外部信息的调控下,把各种感知成果整合为一个可供多方面感知的审美话语形式。早在唐代,张彦远就针对绘画欣赏的心理特点提出了:“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的论述。可见,艺术欣赏既是审美主体精神高度集中的过程,也是审美主体想象高度活跃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主客体融合无间。对于艺术的物质媒介及所构成的富于表现力的形式,艺术家在体验生活和艺术创造中感到一种特殊的兴奋和愉快,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也是如此。耳听音乐有节奏的音响,眼观绘画和谐的形色,自然产生悦耳悦目的兴奋和愉快。通感型思维的形成可以有效的激发人们的学习热情和提高探究问题本源的能力。“朝向更高灵商的自然行进,通过反思,通过理解,达到智慧。以心灵智力的方式来解决任何问题———无论是实践性的还是智力的,就是把问题放在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中去,在这个视野中可以把它看得更为清楚。”3通感型思维对于提高灵商的帮助就是在于它拥有比单纯的逻辑或理解更为宽广的视野。而艺术所架构的,建立在感性与理性统一基础上的,以强烈体验为表征的深层次洞见,为各种知识的融合和汇通提供了心灵的力量和对话的机会。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