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教育论文(第13页)
67 次下载 19 页 32164 字【 字体:大 中 小 】
一、教学中要结合课文内容,教给学生一些安全知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结合语文教学实际,结合学校实际,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即“三生教育),所谓“三生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力量,让学生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三生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切入点。结合“三生教育”,我们更应该教给学生相关的安全知识。学习一篇课文,除了学习课文相关内容、领悟课文的思想内容外,教师应当延伸到实际生活中,涉及人身安全的课文不能避而不谈,要让学生充分明白怎样才安全,如何会不安全,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二、让学生知道不能意气用事,遇事要冷静,要顾及后果
小学生常常只会凭兴趣做事,很少顾及后果,对事情本身存在的安全隐患毫无察觉,教师要以相关课文为教育内容,趁热打铁,教育学生。在教学《跳水》一课时,在理解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及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水手及时下水抢救,终于使孩子转危为安”以后,还要让学生知道故事情节曲折,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教师要让学生清楚,船长儿子在众人面前被猴子戏弄后,不顾及生命危险爬上桅杆追猴子夺回帽子的做法,就是意气用事,武断做事,不顾及后果的莽撞行为。
三、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互相关心、互相照顾、乐于助人的品质
当不幸事故发生后,同学之间要学会互相关心、照顾伤者,要学习《她是我的朋友》里阮恒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战争时期孤儿院的孤儿阮恒为了抢救受了重伤的同伴,毅然献出自己的鲜血,挽救同伴的生命,虽然在献血的时候他误认为自己会死,但为了她能活下来,他仍然坚持献血。尽管在献血的过程中,由于思想斗争的激烈而感到很痛苦。这种行为是一种高尚的品质,一种可贵的精神。
教育论文12
一、艺术教育,有助于牧养心灵空间
艺术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直都扮演着心灵牧师的角色。在其丰富多彩的形式外表下,蕴藏有艺术家深邃的思考和人生感悟。回溯历史,过去的人们虽“物产不丰”,深居简出,但却能以一颗澄明之心来发现“一花一世界”的道理,有些甚至了悟终道、得证无上正觉,且为后世留下无数之经典。而对比今日,当下的人们虽“应有尽有”,但却总是手捧“经典”仍心浮气躁、无病呻吟,甚至在经历了一点点挫折之后竟发出“世无净土”的感叹。现代人的精神状况拿雅斯贝尔斯的话来讲,就是“人失去了他自己的世界”,“在机器跟前的工人只专注于直接的目标,无暇、也无兴趣去整个地思考生活。”失去了对于“意义”的关注和思考,逐渐使人们从最初的苟且偷生到玩世不恭的冷淡麻木,最后进入“世无净土”的焦虑惶恐之中。这种人之“物化”、人之“情变”和人之“心异”的状态,正是现代人灵商低下的主要表现。孔子说:“游于艺。”在过去的时代中,艺术是让人欣赏、玩味的;是在生活秩序中做“稍息”,去舒缓日常“立正”的紧张。超越利害的纯粹性,对于精神上的满足与情感上的净化,正是艺术的“无用之用”。教育活动的真正目的在于培养出拥有充分的个体自我的人,艺术教育的开展就是帮助我们在充斥了理智、物质的心灵中开辟一块净土,使精神得以修养、栖息。泰戈尔曾高呼:“在我的心坚硬焦躁的时候,请洒我以慈霖。当生命失去恩宠的时候,请赐我以欢歌。当烦躁的工作在四周喧闹,使我和外界隔绝的时候,我的宁静的主,请带着你的和平与安息来临。”这慈霖和宁静的主,就应当是艺术教育。艺术的各种样式,如诗歌、音乐、舞蹈和绘画等等皆源于人内在的精神思考,及情志表达的需要,只是在表达情感的直接性和强度上有所不同。因此,无论是创造者还是审美者,在与艺术发生的“关系”的过程中必然会生成一个与心灵联合和交流的窗口。这一窗口的建立,不仅给予了我们一个洞悉和澄明内心的体验,同时也能够使我们的行为起始于内心的意欲,从而超然于日常生活的琐屑局限之上。艺术是心灵栖居的一块润土,艺术充满灵性的视野是来自内心世界,因此而激荡起的高峰体验,就如同一剂良方为生命注入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