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教育论文(第17页)
67 次下载 19 页 32164 字【 字体:大 中 小 】
三、注重道德教育的创新性
陈旧的内容,陈旧的方法,刻板的模式等是使学生厌烦道德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道德学习活动中,我们应该注重创新性,以克服学生道德学习倦怠的心理。历史发展的逻辑与人类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审时度势,敢于改革陈旧过时的“游戏规则”,推陈出新,不断制定出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新道德规范,制定出道德教育新的方式方法,道德教育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正是道德及其教育的生命力之所在。因此,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把握时代气息,跟踪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生活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生活实践,与时俱进,乘势而上,注意用新的合适于学生的方式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与沟通。
在整个道德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工作者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都要围绕创新加以调整。要注意建立“红色网站”,开发道德教育软件,力求把严肃道德教育内容以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要注意精心设计教育内容,讲求
3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把以前的“灌输式”教育改为“渗透式”的教育,使之成为育德性、知识性、交互性、生动性于一体的电子教材,使道德教育的创新化,十分有利于克服学生道德学习过程中的倦怠的'心理。
四、注重班级道德教育多元化
信息多元化与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的信息来源、传播与内容都日益多样化,互联网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与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重要场所。互联网是开放的,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迷信、黄色、有害的内容。网上有害信息严重腐蚀学生心灵,对学生失去了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产生重要影响。如一些学生失去思想政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片面强调物质利益的获得,忽视了人文素质的修养。同时,在学生中,由“泡网吧”引起的迟到、旷课现象屡禁不止。针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形势,班主任应客观辩证,以集体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以最大灵活性和高超的艺术性,改革和创新班级德育。以学生的需求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管好各个环节,积极构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品质发展要求的现代道德模式,从而解决教学中的困惑和道德的倦怠心理。
利用博客的优点,加强纵向联系,提高德育的实效性。由于缺乏理论深度和前瞻性,目前中国社会的转型使社会的价值观日益走向多元化。这就要求教育不能传递特定的道德取向,引导未来公民的理性品质,又培育公共领域中各种价值的交流和尊重的传统。多元时代道德教育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理解、尊重与共处。道德教育实现从传播价值体系养成道德主体的转变,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现实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交往,表现出不平等性,教学过程中成一场表演,缺乏平等心灵对话,博客交往不同于课堂中的伪饰性和被动的交往,交往真实、生动。教师和学生在博客中都是平等的主体,学生们可以将平时不好意思说,不愿说或不敢说的话写出来。教师也可以把不好当面说的鼓励话和赞美的话写入博客。这样,教师与学生可以实现平等的、真诚的交流。从而克服了教学中的困惑及学生的倦怠心理。
五、注重音乐教育的道德功能
音乐的德育功能,主要是指音乐在对人的道德情操的培养方面所起的有益的作用。席勒曾说过:“道德的阶段,只有通过审美的阶段才能实现,美是造就完善人格的必经之路。”通过音乐教育渗透德育,可以将人的审美情感内化为道德情感,并作用于人的道德行动,从而最终达到一定的德育目的,使音乐审美对现实会产生一定作用。
音乐教育中的德育作用于同一般的理论说教,也不是通过说理的、强制的方式,
4
而是通过优美、动听的音乐作用于人的情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人接受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渗透,乃至灵魂的陶醉,从而使人达到优美崇高的思想境界;通过音乐形象在艺术表演、体验的过程中体现出来,从而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引起震颤,在接受艺术熏陶的同时,接受思想教育及情感疏导,也是克服学生倦怠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