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15篇(第7页)
111 次下载 25 页 43274 字【 字体:大 中 小 】
四、尊重学生的人格,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
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独立主体,独立自主性是其基本的行为特征。教育者必须注意维护和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提高其自我教育的能力。我们在德育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独立自主地行使、支配自己的权利,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教师可以把开展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诱导而不包办。学生在活动中可以根据现有的条件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在活动过程中,学习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于。
教师要为学生实践锻炼积极创造条件,引导而不代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要有理想、有目标、有志气、有追求,刻苦锻炼自己的毅力,想方设法使自己的爱好形成个性特长。四是积极探索。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及时提出问题,自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使其创新意识得到增强,创造才干得以提高。
教育有法,法无定法。作为班主任,不要拘于传统的管理模式,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要抓住现象、分析本质、对症下药、寻找规律。要脚踏实地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干。
教育论文4
一、高校教育关怀的异化现象
“异化”(alien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语alien-atio,有脱离、转让、出卖、受异己力量支配等意思。异化作为哲学概念,其含义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自己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这一对立面又作为外在的异己力量反对个体自身。笔者认为,教育关怀的异化是指在功利性教育观念驱使下,教育关怀走向了片面性和形式化,从而迷失了关怀的本意,扭曲了关怀的本质,最终导致关怀成为“虚假的关怀”或“无意义的关怀”。教育关怀本应是高校德育的重要手段,但在高等教育发展的今天,它已逐渐异化成与高等教育目的背道而驰的对立因素,成为影响大学生品格发展的异己力量,其表现如下:
(一)关怀对象的异化,导致关怀价值的错位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关注学生发展,引领学生成长”是教育关怀的真正价值所在,是高等教育最主要的使命。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教育的经济功能被日益凸显,高等教育似乎已经成为国家经济腾飞和个人获取职业成功的重要途径。在现实和功利面前,一些高校将传授和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作为教育重心,最重视的是学生择业、就业问题。在此教育理念的导向下,教师育人更为关注的是学生学业成绩的优劣、就业竞争技能的高低,而忽视了对学生合理需求、学习体验及情感状态的关怀,忽视了学生也是作为生命的个体,缺乏对学生生命的关注、对学生精神的关怀。这导致教育由一种基于信念的行为,变成单向的知识传授和技术训练行为。学生蜕变成了知识、技能的容器,缺乏个性和活力,情感自私冷漠,品德令人堪忧,这与高校德育落实不到位,尤其是关怀教育的缺失有关。
(二)师生交往关系的异化,导致教育关怀的严重缺失师生关系是学校生活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主要心理背景,是师生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最重要的前提和最直接的途径。师生关系作为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成长氛围的构成因素之一,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然而,近些年来高校师生关系却呈现出疏离与松散的不良态势。首先,伴随高校改革,许多综合型大学频频组建,多校合并,规模扩大,致使一所大学多个校区林立,地域的分散性导致教育空间人为地被拉长变宽,这在客观上造成师生缺乏交流沟通时间和地点的同一性;其次,当前各级各类高校生源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学校为了“打造学校品牌,扩大办学知名度”狠抓教学质量和科研成果,教师们整日奔波于教学和科研之间,双重压力之下他们早已分身乏术,导致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与学生交流沟通;再次,传统的教师观使一些教师难以放下“学者”、“师傅”的架子来面对学生,难以与学生真正平等地进行交流,依然维持的仅仅是“教与学”的师生关系。总之,松散的高校人际关系已经成为滋长学校关怀危机的温床,日趋割裂的师生关系,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只有冰冷生硬的课堂讲义,教师无法让学生感受到真诚的关爱和帮助,这些都加剧了师生间的疏离与冷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