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育毕业论文 > 正文

教育论文15篇(第8页)

本文共计4327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5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三)关怀责任的异化,导致关怀效果的式微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应有的义务和责任,但是一些教师认为大学生已经成人,既然教育倡导“以人为本”,就应该放手让学生们自主、自理、自行其是,殊不知,这样的放纵和不负责任的做法,只会导致思维简单片面、社会经验缺乏的大学生在社会多元价值中、在激烈竞争下不知所措,陷入迷茫的境地,进而产生厌世、悲观的情绪。更有教师认为,“教好书,上好课”是自己的本分,关怀学生是辅导员和学生工作者的事情。这种教师对育人责任的推卸与旁落,是造成多年来高校德育“一条腿走路”现状的重要因素,大大削弱了高校德育的实效。冷漠且缺乏责任心的教师是不可能培养出有爱心、对他人及社会有所担当、勇于承担责任的大学生的。

  (四)关怀方法的异化,导致负面效果的产生教育得法才能收到成效,育人实践中,由于一些教师关怀能力不强,关怀方法不当,反而使关怀教育产生诸多负面效果,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形:

  1.一厢情愿型关怀。有句谚语说得好,“一个人的美味在另一个人却可能是毒药”,这说明每个人的体验和感受都具有独特性。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必须根据学生的个体体验和感受。关怀始于教师的关怀行为,完成于学生的被关怀感受。然而,现实中的一些教师无视学生的需求和感受,往往出于自身的行为习惯和喜好进行种种错位的关怀,或者对班级所有学生施以普惠的一模一样的关怀,这种关怀常常与学生的关怀需求相悖,使得学生根本体验和感受不到教师的关怀,自然不能达到应有的育人效果。

  2.选择型关怀。一些教师更偏向于关怀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偏向于关怀外貌举止讨人喜欢的学生,而较少关怀学习成绩不突出、表现不好或者有缺陷的学生。这导致关怀教育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公平性和歧视性,长此以往,未被关怀的学生对教师必然产生抱怨和疏离。3.被动型关怀。一些高校的'学生管理部门或上级组织会向各学院下达关怀帮扶困难学生的任务,一些教师为了完成任务,开展一系列应付差事式的关怀活动,由于这类关怀行为是被动的甚至是被迫的,所以这种带着消极情绪、缺乏真心诚意的关怀只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和抵触。4.过度责任型关怀。新任辅导员或青年班主任大多存有“过度责任心”倾向,他们对学生的自理自立能力不够信任,凡事亲力亲为,将班级大事小事全权包揽,为学生操碎了心,一旦遇到学生不理解或不领情,心里又觉得憋屈不解,然而,学生却把他们做的这些事情当作是理所当然,久而久之,教师工作效率不高,学生也逐渐丧失责任心和主人翁意识。

  二、高等教育中教育关怀的本质及回归

  西方关怀伦理学派著名代表人物内尔·诺丁斯认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强化经济功能,而是要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关心的品质。美国当代精神教育问题研究专家米勒在重新反思“什么样的人才是受过教育的人”这个传统的教育哲学问题后,认为只有精神世界获得高度发展的人才是真正受过教育的人。教育本性就是对人性、精神性的关照与关怀,从而不断塑造人的心灵,构建人的精神世界。由此看来,教育关怀的内在的、本真的意义应该落实到受教育的主体———学生,可以概括为:在爱和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从学生外部学习生活和内部心理、生命、情感等方面进行高度适当的关心,从而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成长。这一本质概括蕴涵着以下几个方面:

  (一)“爱”与“尊重”———教育关怀的前提关怀教育是以关爱为主要行为方式,关心他人,关注成长的一种教育。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关怀是指教师作为师生关系中着重付出的一面,对学生无私的关注和给予以及对学生的责任感、理解和尊重。这种关怀关系是建立在理解背景之下、平等基础之上的尊重。在教师的关怀下,伴随着教师对学生的“爱与尊重”而展开的德育蕴含亲情和友善,包含着亲切和信赖。只有情感上的亲近交融才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融洽相处和有效沟通,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班级环境,才能使学生在接受教师的关怀和教育下,有效地促进其良好品性的形成。总之,教育关怀要真正体现人的价值、尊严,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宗旨,自始至终贯穿“爱”这根主线。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