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会计实证论文(第10页)
本文共计3931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2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对制度与制度环境的关注,将会引导我们去研究那些真正属于我国经济环境下的问题,并因此而采用一些确当的研究方法。比如;我国资本市场历史较短,公开信息披露不足;因此;对一些特定的问题;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追踪个案,将比试图采用大数据量的经验分析更为有效。又如,针对我国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各种现象,通过构建确当的理论,对现实世界所发生的现象提供个案似的解释、说明,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只有真正从我国的制度环境入手分析、讨论我国的经济现象,才能形成基于我国经济环境的实证理论与假设,这应当是实证研究的根本涵义之所在。
作者简介:刘峰,男,19 6 6年2月生于安徽省无为县,199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会计系,获经济学(会计学)博士学位,1997年晋升为教授。现为中山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现代会计与财务研究中心主任。
自 1986年起,先后在《会计研究》、《管理世界》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刊余篇,出版《会计准则研究》、《会计准则变迁》等著作、教材近20部;主持过两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科研课题及其他层次课题;关于会计基本理论、会计准则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目前的研究兴趣为:我国会计准则制订与实施效果的验证等问题、银行监管政策变化的市场检验及相应的债务结构问题研究、珠江三角洲区域专业化下中小企业的生存模式与成本战略。
先后荣获教育部霍英东基金会‘福等院校优秀青年教师基金奖”(1997年)、教育部首届高等院校优秀青年教师奖(1999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xx)等全国性奖励与荣誉。论文获中国会计学会年度优秀论文一等奖等奖励,专著或合著先后获教育部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福建省第三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等奖励。
会计实证论文7
自从1968年Ball和Brown开实证会计研究(简称“实证研究”)之先河以来,实证研究迅速发展,并在西方会计学术界取得了主流地位。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一些会计学者开始有意识地向国内学术界介绍实证研究方法,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介绍实证研究方法的文章逐渐增多,会计学术领域的权威刊物《会计研究》在1997年还专门发表了一系列介绍实证研究方法的论文。
纵览国内的相关文章,其中不少对实证研究方法提出了一些批判观点,以显示规范研究方法并未落伍。但笔者认为,不少批判观点是建立在不了解实证研究方法的基础之上的,难免有谬误。本文专就此作些辩解。
1.有的文章批判实证研究方法并不像实证研究者标榜的那样客观,从假设的提出到变量的选择、数据的收集、再到模型的选择,都包含着研究人员的主观因素。客观地说,实证研究的许多步骤的确包含有研究人员的主观判断,然而即使如此,实证研究方法仍然比其他方法更具客观性。理由有两点:首先,研究人员拒绝或者接受所提出的假设,完全取决于经验数据检验的结果,体现了一定的客观性;其次,如果其他研究人员认为已有的研究在某个环节上存在着主观偏差,可以针对这些偏差重新选择更合理的变量、收集更客观的数据进行研究,从而得出更客观、更令人信服的结论,这样能不断提高研究的客观性。
2.有的文章批判实证研究所蕴含的归纳法,认为它力图使用有限的事实和现象去证明普遍命题,因而其研究结果不可避免地带有概率或偶然性。归纳法的缺陷其实早已为哲学家们所发现。波普尔所创立的证伪主义,目的之一就是解决归纳法的缺陷。波普尔认为,从逻辑上看,无法通过反映单个现象的经验事实去证实某个全称命题。因为,即便是现实世界所有已观察到的经验事实都与该命题相一致,也很难保证未来不会产生不一致的经验事实(即异例或反例)。相反,只要有一个反例,即可证伪某一全称命题。正是这种逻辑上的不对称,使得证伪具有更大的优势,科学知识应能经受得起证伪的考验。如果我们对实证研究的研究过程加以仔细考察,就会发现实证研究实际上遵循了证伪的做法。研究人员一般先是将拟证明的命题作为备择假设,构建相应的逆命题作为零假设;然后通过经验数据证伪零假设,从而拒绝零假设,在此基础上接受备择假设(即拟证明的命题)。因此,实证研究在相当大程度上克服了归纳法的缺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