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会计实证论文(第8页)
本文共计3931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2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八、建议诫虚
虚,虚与委蛇之意,建议诫虚,就是要规避虚无缥缈、虚与委蛇的大道理,所提出的会计研究建议应当非常务实,能解决所面临的切实问题。比如,研究产品市场竞争、公益性捐赠与企业资本投资效率的关系时,可围绕以下两个方面撰写政策建议:(1)进一步完善公益性捐赠的机制与体制,如立法等方面,使得慈善捐赠能落地生根,发挥捐赠法律、法规的激励与约束的双重作用;(2)推进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强化产品市场竞争的企业外部治理机制等。
九、着录诫滥
滥,是滥竽充数的意思,实证会计论文力诫引入鱼目混珠、滥竽充数的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着录质量是专题研究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撰写人的学术水平。论文如何着录才能做到诫滥呢?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权威性,要求着录中要有经典、有说服力的文献;二是相关性,即引用的文献要与撰写的内容有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三是时效性,强调实证会计专题研究着录要紧跟时代潮流和政策热议;四是充足性,强调着录文献的数量和质量的有机统一;五是规范性,规范的文献着录反映了研究者勤勉、严谨、尽责的治学态度,能够增大论文发表的几率。
十、文辞诫干
干,干涩无味之意。文辞诫干就是要求,论文文采和质地要相得益彰,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单独强调文采或质地都达不到理想效果,只有“文”和“质”兼备,两者平衡,两相和谐,文章才倍加有趣,读来心情愉悦。
综上,实证会计论文写作中,若能谨遵以上“十诫”,并依照本文所阐述的十个相应规律进行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则为文将不失趣味性和建设性,达到“小中见大”“知微见着”“可读性强”等良好效果,并增大所提政策建议被采纳、推广的机会,从而实现学以致用、经世济民的理想,径达实证会计论文写作的终极目的。
会计实证论文6
我国会计界接触规范的实证研究方法;始自2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当时的一些学者尝试将实证会计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介绍到国内,包括翻译了瓦兹和齐杰瑞合著的《实证会计理论》一书。但是;直到90年代中期,仍然以介绍为主。最早出现的,可称之为实证研究的论文,应当是赵宇龙发表在《经济研究》 1998年第7期上‘会计盈余披露的信息含量”一文。该文的发表,标志我国会计界对实证会计研究从方法介绍进入到实际应用。
1998年7月到现在,也只有3年多的时间。从时间维度来看,回顾似乎跨度太短;难以形成有意义的结论;但如果从实证研究论文发表的数量、涉及的研究问题、递增的速度来看,总结并评价过去,不仅有充足的论文为依据,对未来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的走向,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鉴于目前国内一些学者已经对实证会计研究的成果作了归纳与总结,本文不再重复这一工作。我希望在这篇短文中;就我国实证会计研究已有的成果和现象,作一些评论与讨论。
如果对我国过去三年实证会计研究作一个总结评价的话,我个人认为,截止到目前的所有卖证会计研究,主要仍停留在模仿阶段,即运用西方成熟的实证会计研究的方法,以我国资本市场的数据来验证西方已有的实证会计研究的假设,甚至,一些研究问题也是模仿性的。比如,赵宇龙的论文(1998)模仿Ball and Brown(1968),开我国实证会计研究之先河,但后续的很多研究也是如此。
理论是继承性的实证研究的核心就是通过大量的经验证据验证或修正前人的理论与假设。以我国资本市场数据来验证西方已有的成果,有些适合,有些不适合。但是;理论的重要作用就是对现象提供有依据的解释,从而能为现象的未来发展提供有依据的预测。这样,仅仅是验证西方现有的理论,何者在我国的资本市场环境下具有解释能力,何者不具备解释力,显然不能形成真正基于我国市场环境的理论与假设,从而也就无法形成对我国经济现象具有解释、预测能力的理论。遗憾的是,由于我国过去三年的实证会计研究,主要是模仿因而,绝大部分研究问题都是‘引进的”,真正基于我国市场环境的理论与假设,为数极少,其中;10%现象是其中最为突出的假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