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会计实证论文(第12页)
本文共计3931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2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契约成本的存在对企业组织和会计选择模型都很重要。可以说,没有契约成本就没有会计存在。契约成本的相对大小影响着会计政策选择。Alchain认为,不同制度的竞争导致最有效地提供产品和劳务的形式存在下来。Fama和Jensen认为,组织形式——可供选择的契约结构因其决策体系和权益而异——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生存是因为契约成本的优势。会计方法影响企业的组织成本,因而保留下来的会计方法是类似经济均衡的`结果。实证会计理论中,认为管理当局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是为了减少契约成本,从而将契约理论与会计政策选择联系起来。
2、公共选择理论与管制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是由Buchanan提出的。这种理论以传统经济学假设(即所有人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前提,依据自由市场交换能使双方都获利的经济学原理,分析政策决策行为、民众公共选择行为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其特点是根据人们是在经济市场还是在政治市场活动,采取不同方式处理人类决定的过程。公共选择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公共物品。所谓公共物品,是指那些能够同时供许多人享用的物品,并且供给它的成本与享用它的效果,并不随享用它的人数规模的变化而变化,导致了“搭便车”现象。所谓搭便车现象,是指如果由个人来表示他对某种公共物品愿意支付的代价,个人会隐瞒自己的偏好,慌报自己愿意支付的意愿,以便从他人的支出或生产中得到好处。公共物品不能像私人物品一样通过市场机制有效地供给,而必须通过集体选择来决定其生产和供给。按照公共选择理论,会计信息是一种公共物品,佯在搭便车现象,因而企业就不愿过多披露其信息,政府必须对会计信息披露进行必要的规范。将会计信息当作一种公共物品,就可以对其需求和供给进行分析。在实证会计理论中,会计政策选择是公共选择的结果,应以促进社会福利最大化为原则。
会计实证论文9
实证会计理论产生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以实证方法为基础,其目的在于解释和预测会计现象和会计实务。1986年瓦茨和齐默尔曼合著的《实证会计理论》一书,提出了这一理论的初步框架,并把它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实证会计理论》所阐述的内容和研究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①有效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计价模式对会计信息效用的实证研究;②产权理论、契约理论对会计在管制环境中作用的实证研究;③实证理论运用到个别案例的检验和评价。《实证会计理论》采用序时方式对有关研究文献加以组织,其研究对象主要是资本市场。而我国在学习和借鉴实证会计理论时,也是按西方的事项发生法序时地来研究。这说明我国资本市场确实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实证会计理论对促进和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效市场假说与我国资本市场效率检验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有关资本市场的一切信息都已反映在股价上,因此市场是完美的,投资人不可能持续地获得超过市场平均利润的利润,否则,市场是无效的。有效市场假说依据信息利用范围和信息利用成本,将有效资本市场分为弱式、次强式和强式三大类。有效市场的关键是“有效”二字,“有效”意味着有关信息广泛传播,所有的有关信息都已被(证券)价格所吸收。有效资本市场存在的必要条件是:①充分公平竞争,即在资本市场上不存在具有左右市场力量的经济主体,不存在内幕交易;②资金借贷无限制性,无论哪个经济主体都可以在市场利率水平上借贷所需资金;③以合理预期作为基础,所有投资者都可以根据市场的资料形成较为一致的预期。
我国对资本市场的研究,最早是从验证资本市场效率出发的。1993年 ~ 1996年有关研究表明,我国资本市场尚未完全确定达到弱式效率;1997年有关研究表明,我国资本市场已具备弱式效率,但尚未达到次强式效率。根据实证分析得出的我国资本市场1993年 ~ 1996年的无效性,引起了我国管理层的注意:1996年8月21日,修订后的《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颁布;1996年10月31日,中国证监会对操纵市场行为亮“红灯”;1996年12月16日,证交所对股票价格涨跌幅实行限制。这些举措都是为了规范市场的公平竞争、防止内幕交易。对我国资本市场有效性检验的意义在于,人们对我国资本市场开始用科学的方法、客观的态度来研究,以实证会计理论为契机,建设、完善我国资本市场,提高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