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工商管理 > 正文

管理学论文15篇(精品)(第3页)

本文共计4926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65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3结语

  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学方式,新形势下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很难适应现代大学生的学习需要[4]。因此,这就要求高校教师采取多元化的交互式教学方式,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有所侧重。开设医院管理学课程是为满足学生和社会需要的,学生学习医院管理学的最终目的是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更好地为医院的发展服务。对教学模式不断进行探索,通过外聘教师,将对分易平台、多媒体、案例教学等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运用到该课程的教学中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5]。因此,医院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要适应新医改和社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郑一,王玉敏,陈健,等.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过程管理[J].大学教育,20xx(6):14-15.

  [2]罗萍,胡振.浅谈医院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与体会[J].高教论坛,20xx(3):89-91.

  [3]李传春.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导刊,20xx(10):51-52.

  [4]谢幼如,柯清超.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xx.

  [5]杜淑英,李作兵.案例教学法指导《医患沟通学》见习实践的思考[J].中国医院,20xx,14(5):52-53.

管理学论文3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培养的公共管理人才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造成公共管理人才需求萎缩的尴尬局面。提高公共管理人才的社会适应力,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公共管理人才,需要深入思考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具体环节。

  关键词:公共管理;社会适应力;人才培养

  0引言

  我国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过程中,教育、科技、文化、体育、人口、住房、市政、社会保险、医疗卫生、城市交通以及供水、供电、煤气等关系人民福祉的公共领域不断地调整和改制,使我国公共管理的运行环境变得复杂和不确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期,为了进一步解决我国政府和事业单位改制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构建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公共管理体制,我国开始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公共管理人才。由于不少高校缺乏对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深入研究,难以突出人才的专业优势和质量,造成公共管理人才的社会实用性差以及与社会需求严重失衡的矛盾,因此,提高公共管理人才的社会适应力,增强其社会服务能力,需要有效构建本专业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培养途径。

  1转变人才培养的观念

  大众化时代的高等教育要求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宗旨提高人才的社会适应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主要通过其社会服务的职能予以体现。对于应用型专业来说,其人才的社会服务性优势明显,学生在短时间内可以产生巨大的实用价值,也能够直接为企业、事业单位、政府实务部门开发提供服务,凸显其社会适应力。而对公共管理人才来讲,并不能简单将其定位为理论研究型人才或应用型人才,需要在多元认识的视角下提高对这类人才的价值认同。由于本专业的办学时间短、教学过程与社会现实联系的紧密性不够,公共管理人才的社会服务性较为模糊,因此,转变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观念,提高公共管理人才的社会认可度,就要明确人才培养的导向,全面促进公共管理人才的发展。

  1.1确立公共管理人才的定位观

  优秀的公共管理人才不能仅定位为遵纪守法、熟悉和了解有关法律和方针政策、懂公共管理理论知识的专业人才,而要重新界定这类人才的特点,即公共管理人才不仅要拥有大量的理论知识,还要充分了解公共事业部门的现实运行情况、规律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成为服务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部门的建设者和服务者,体现专业知识、职业技能、服务社会为一体的复合型特点。高校在公共管理人才定位的过程中要加强公共管理专业学生与社会的广泛联系,突出专业教师的特色并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本专业学生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区等公共事业部门的交流,通过咨询建议、参观走访、实地考察并撰写调研报告等形式为学生适应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1.2确立公共管理人才的结构观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