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专业的论文(必备15篇)(第20页)
本文共计4210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1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第三阶段:“细分流”教育阶段(第四、五、六学期)。这一阶段期间按“细分流”的指导思想,分就业和升学两大类进行编班教学。对有升学意愿、基础较好的同学组建高考辅导班,按高职院校招生专业和考试科目进行重点集中辅导;对准备就业的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学生意愿和岗位技能要求,按学生选择的主攻专业编班,集中进行专业技能强化训练。
⑶、突出一个主导专业,辐射一至两个辅助专业,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在按照“大专业、细分流”的教学管理模式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在“大专业”教育阶段(第二、三学期),按照教学计划让学生学习、训练多种技能。以机械类“大专业”为例,在本阶段,不分主次,所有学生都学习车工、钳工、焊工等专业技能,掌握各工种的基本操作技术。在“细分流”教育阶段(第四、五、六学期),根据学生所报专业,确定一个主导专业,集中进行专业技能强化训练。这样,引导学生向着“精一、会二、学三”的方向发展,即精通一项专业技能,会第二项技能,学习第三项技能,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
二、实践成效
近几年来,我们按照“大专业、细分流”的教学管理模式组织教学,制定、修改相应的专业教学计划,合理调整课程设置,认真组织编写教学案例并加以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经过我们几年的探索、实践,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大专业、细分流”的教学管理模式,建立了成熟的课程结构体系。经过“大专业、细分流”的教学管理模式培养出的学生拥有两个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能够适应多个岗位的工作,因而具有很强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实行该管理模式的探索过程中,还可以促使相关专业教师积极钻研教学内容,实行模块式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
教育管理专业的论文13
本文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为出发点,提出了辅导员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应该从多渠道、多方位开展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班级管理工作,建立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入手。
同时,辅导员应根据学生特点,不断探索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班级管理工作的新方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高职院校的班级是高职教育、教学及管理活动的基本单位,而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班级管理和日常生活管理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实施者,是大学生学校生涯和开展社会实践的引路人。
高职院校辅导员需要根据高职学生独有的一些特点不断探究新的工作方法来更好地做好学生工作。
一、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
当前,学前教育是社会的一大热点,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较之于其他各专业具有其特殊性:首先,学前教育是一个性别比例严重失衡的专业,女生多男生少。性别比例失调会导致在班级管理上有一定的难度,女生对专业技能学习积极性比较高,但是在日常人际交往上表现出比较多的矛盾,不利于班集体的融合。
其次,学生生源构成复杂,质量稂莠不齐。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教育背景,生源构成复杂,质量良莠不齐,给班级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第三,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缺乏职业认同感。在学校里,很大一部分学生因为高考失利、学习基础差或者因家里人的央求等原因才来高职院校学习,这些原因使得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心态就不是很好,思想上就无形的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容易自暴自弃。
同时大学校园环境赋予她们更多的独立与自由空间,使她们失去前进方向和学习动力。第四,对网络过度依赖,对人生规划很迷茫。现在高职院校学生多半是90后,这些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大部分的时间都沉迷网络,就连上课也是手机时刻不离手,学生们过度依赖网络使得她们对班里的事物和集体活动漠不关心,对于老师和家长的教导也是不放在心上,对人生就更加迷茫。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班级管理的新路径
(一)以爱育人,建立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教育的任务之一是让学生感到爱,学会爱。辅导员只有付出爱,才能收到爱。辅导员在爱育的过程中,不仅要针对优秀的学生,还要针对“后面的”学生,更应该关注那些“中间的”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