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育毕业论文 > 正文

教育管理专业的论文(必备15篇)(第11页)

114 次下载 25 页 42108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4.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教学过程行动化。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施的对接教育培养模式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严格贯彻学习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的主导思想。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必须得到充分的、有效的体现。同时实现教学过程行动化,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学习过程的策划者,课程设计者,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施对接教育模式的有利因素

  1.职业教育观念的转变加大物流管理专业对接教育的动力。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觉,物流管理专业的对接教育具备的特征的贯彻实施必须首先解决职业教育的理念。就目前职业技术教育的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如课程建设与改革以及专业建设的力度不断的加大,教育教学设施的经费也在不断的增加,而所有这些理念的转变直接加大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能否有效实施对接教育模式的动力,为对接教育模式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有效的实施提供了原动力。

  2.“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增强了与用人单位对接的能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该专业培养的学生的质量的因素之一,以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为例,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如让从事物流专业的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顶岗实习、鼓励老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同时打破传统的教师队伍来源渠道,采取兼职的办法鼓励社会上从事物流工作的优秀人才到高职院校任教,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职业院校与用人单位对接的能力。

  3.实训基地的大规模建设,提高了与需求单位对接的基础条件。对于大多数职业技术院校来讲,无论是在校内模拟实验室建设还是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都加大了投入力度。特别是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可以保证学生的生产实习,提高学生的企业实践能力,而且能与就业结合起来,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就业的压力,而且提高了与需求单位对接的基础条件。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对接教育模式的实践

  (一)设计思路

  1.设计好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与岗位需求的对应关系。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物流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为了实现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在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岗位需求是基于企业运营所需的内部组织构架要求的人员配置的数量和质量需求。

  2.设计好物流管理专业对接化教学的方式与教学内容。对接化教学的方式就基本模式来讲,笔者认为,在确定了明确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的基础之上,紧密与企业合作,加大校外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突破传统教学周期和体系,在实验室仿真模实训的基础上,充分开展现场化教学。并且,在目前对接化教学的方式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中,还是定位于一个星期的岗位认知实习和一个月左右的'生产教学实习为好。

  3.统筹规划师资队伍。对接化教育模式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实施,主要是通过订单式培养和工学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因此,在对接教育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必然设计到教学人员的协调的问题。必须加大高职院校“双师型”的教学人员的培养力度,统筹规划现有的师资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在组织对接化教学中,实现以高职院校“双师型”队伍作为主体,以企业工作人员为辅的对接教学人员配置模式作为主要方式。

  4.设计好对接教育模式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评价体系。在实施对接教育模式之前,必须设计好对接教育模式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评价体系。笔者认为,评价体系可以包括教师的能力、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条件、学生参与程度等等构成要素或评价单元。同时,评价的对象必须多元化,评价的主体也必须多元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该评价体系设置的合理性以及对接教育模式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有效性。

  (二)实施途径

  1.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笔者认为,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政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才能建立高职教学与企业实际的对接机制。在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的过程中,要想使学校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实现零距离上岗,首先必须解决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必须要把不具备物流企业从业经历的教师送到企业去实践、去培训,参与物流管理的全过程,掌握管理中的要领,了解物流企业的需求,以便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做到有的放矢,突出难点与重点。第二,与企业建立合作机制,邀请企业的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物流管理人员或者一线的物流操作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把他们的管理经验、技术技能传授给学生,把他们在企业中碰到的问题留给学生思考探索。第三,采取案例教学法,案例必须是来自企业或行业的实际问题。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