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教育的论文15篇(第19页)
本文共计4715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8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1、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增强他们对英语学习的信心和激情;同时营造良好的英语氛围。
2、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体会到英语的魅力。
3、加强教育教学设施的完善,让他们体会到真正的英语。
4、面向全体同学,加强课内外的辅导,丰富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培优补差,实施班内教学分层管理。
5、英语靠的是多次重复,所以加大重复力度,建立健全检查监察机构。
6、教师要有耐心,要有信心,要有恒心,也要用心,细心以及真心,在“心中”学习和传授英语。
初等教育的论文11
摘要:在五年削初等教育专业目前举步堆艰的发展态势下,探索培养目标的多元化,是维系其生存和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初等教育专业 培养目标 多元化 思考 尝试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辽宁省教委在省内部分师范院校试点招收五年制(初中起点)初等教育专业大专班以来,目标始终定格在:培养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能适合小学教育发展和改革需要的大学专科程度的小学教师。在此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初等教育专业的诸方向制定了培养小学教师的具体规格,并建立了与之匹配的课程结构体系,基本遵循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原则;坚持专业程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的原则;坚持五年一贯综合培养的原则。最终形成了五年制师范以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教育实践课四大模块紧密结合,着实为省内各地方小学培养输送了大量合格的人才。
7但是,到了20xx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渐解体,市场经济一跃为经济体制的主导,一以贯之的五年制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由国家统一分配的原则旋即被打破,这一变故,无疑阻塞了学生们的“出口”。
之所以这么讲,在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小教大专”是省内绝大部分小学的学历达标上限,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入,对教育界的首要冲击就是打破了用人的“师范”与“非师范”界限。从本位主义的立场出发,这个界限的打破,对我们这类学校而言,当然是一记重拳。
首先,从生源方面看,初中毕业生中的佼佼者不会再把初等教育专业当成他们志愿的首选,学苗素质下降也就成了必然;其次,在与本科毕业生竞争中,先天不足的学历劣势,使我们的学生毕业后从事所学专业的希望变得愈加渺茫。调整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势在必行。
1、重新审视目标定位系统
曾经一成不变的初等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显然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现状,基于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不能从事小学教育的严酷现实,当务之急,必须重新审视初等教育专业的目标定位系统。
1.1“师范性”的再定位
在专业名称没有发生变化之前,最能突出初等教育专业特点的仍然是“师范性”,但这里所说的“师范性”不再是以往培养目标中特指的小学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支撑它的四大模块,而是在沿用培养小学教师从教能力的诸多方法的基础上,经过拓展,广泛适用于其它相关领域的一种通用能力。按照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即使今后不从事小学教育工作,从能力迁移的角度看,同样可以胜任相关专业的工作.把培养小学教师的原始目标缩小,但力争保持初等教育专业培养人才格局的原貌,也就是说在具体做法上在保持“师范性”内涵的前提下,扩充其外延。
所谓师范,《法言·学行》载:“师者,人之模范也。”《北史·杨播传论》:“恭德慎行,为世师范。”假使我们从这个大的师范观给师范定性,就不难理解目标定位系统依旧把突出“师范性”放在首位的意义。这也就是说,在定位培养目标时,提法不变,依旧是突出师范性特点,但在观念上已经超越了“师范性”的原始意义,实现了“师范性”的多元。这样起码可以减少教者明知道是死胡同还要硬着头皮走下去的对眼前师范教育现状的困惑,学生也会具备除胜任小学教师能力之外的其它能力。
1.2分解培养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