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教育的论文15篇(第21页)
本文共计4715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8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但观念的改变是个难题,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者洛克认为:观念来自对外界事物或内心活动的观察。是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多年师范教育积累的经验,现如今很多东西需要废止,这对老教师来说,无疑需要观念的涅磐。年轻教师必须用知识和教育理念中的“新”来征服老教师,这样才能实现新老教师观念的兼容。
3.2对“主导”的认识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为主线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管教者情愿与否,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被打破。过去,教者可以无条件地要求学生在自己的课堂必须做与本学科有关的事情。现如今则不然,培养目标多元化后,任何一位教师的课堂都不会再有所有学生围着老师指挥棒转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重新认识新形势下“主导”的作用。首先,须明确的是主体中有多少人需要自己所要传授的学科知识,了解主体的实际情况后,准确定位学科知识的重、难点,力争使知识转化为能力,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对非需要主体的要求,既然课堂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整齐划一,教者就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要求,避免师生之间发生不必要的冲突。
3.3调试教学方法
我们曾经历过教学方法探索阶段和探索后百花齐放的展演阶段,但不管使用哪种方法,都应该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上下功夫,避免一言堂。教者力争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打动学生、征服学生,使之好学并乐学。融进“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不仅仅完成纸面上的教学任务,应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以身示范,授之以渔。
当然,实现完善培养目标多元化的条件还有很多,笔者只是以点带面简单地提及。
总之,在师范教育竞争如此激烈,初等教育所处的境遇又如此尴尬的情况下,我们在大教育观的罅隙中,求得立足之地的唯一办法就是改变观念,作好“培养目标多元化”这篇大文章,只有这样,初等教育专业才可能有生存发展的空间。
初等教育的论文12
[摘要] 在全國各大高等师范院校中,“教师口语”课程已经将近20年了。虽然初等教育专业的课程时间和地位都较之以往有所提升,但其“教师口语”课程一谈存在着教学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师资团队缺乏高效建设、课时编排不足等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教师口语”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且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议和改善措施,以供参考。
教学质量与“教师口语”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20多年前,国家就加大了对初等教育专业中“教师口语”教学的力度。新时期,中等师范逐步统一为本科教学,虽然学生的素质得到了一些提升,但教师职业的能力培养反而呈现弱化的趋势,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在“教师口语”中存在哪些问题影响了“教师口语”的整体教学成效和水平。
一、初等教育专业中“教师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口语”课时不足
根据相关的规范规定,“教师口语”课时不能够低于56课
时,但是一些学校并没有按照规范执行,能达到标准的几乎没有。课时数量达不到教学目标,也就直接对教学内容和效果造成了影响。
(二)教材的编写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教师口语》教材主要是以普通话为基础,辅以口语交际和教师的职业口语。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老旧的教材已经不适应当代“教师口语”课程的教学需要。一些案例虽然经典,但显然已经脱离了如今社会发展的轨迹,很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已经选用的越来越少了。
由此引发了一个现象:就是很多机构和相关研究者开始出
版有关于“教师口语”的教材。一时间,市场上的教材种类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大多数的教材是以普通话语音为基础的,按照一般话口语和教师职业口语的传统体例编写的,内容雷同较多,对课时少、训练不足的问题依然没有带来很好的解决效果。其中,由程培元所著的《教师口语教程》虽然将语言和教育进行了结合,使“教师口语”的专业性得到了增强,但依然存在比较旧的案例,示范性效果不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