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教育的论文15篇(第20页)
本文共计4715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8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既然五年一贯培养出来的学生,从事小学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少,这就逼着我们必须寻找其它通达目标的路径。秉承师范教育的育人模式,借鉴高职专业分解能力培养目标的方法,就是新形势下初等教育专业的教学特色。初等教育专业的培养总目标具体可分解为如下子目标:(1)建立以“三升本”和“专升本”为培养目标的子系统,操作过程是学生入校后,打破专业方向,按其中考和入学模拟考试成绩,参考本人自愿,重新分班,这个群体,培养目标定位在三年后冲刺高一级的本科师范院校;(2)建立为本市部分公立、私立和农村小学输送师资的目标子系统;按五年一贯的初等教育培养模式,实施教育教学计划。(3)建立嫁接部分高职专业的子系统,延展初等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引入与初等教育相关专业方向如:数控、文秘、旅游等专业的技能,侧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科学地分解培养目标的结果,既保持了初等教育专业的“师范性”特色,又为师范教育的职业化、多元化开了先河。
2、四大模块的多元组合
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教育实践课是初等教育目标达成的四大支撑模块,目标多元化后,相对稳定的四大模块势必要被撼动。四大模块在目标子系统中的分配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必修课在子系统(1)中,分量加重,特别是数学、语文、英语、心理学课时比过去有所增加。对子系统(2)而言,基本维持初等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貌。在子系统(3)中,必修课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适当降低学科知识内容的难度,重新删减组合教学内容,使学生学有所得。教材选用由过去统一使用的“中等师范学校”教材,变为省编的“三升本”指定教材,对子目标(1)来讲,三二分段更加明确,前三年,专业的方向性比较模糊,后两年,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归属到子目标(2)或(3)中。
无论对子目标的哪个系统而言,前三年的必修谍主要侧重相当于高中阶段的文化课学习,后一年半是带有专业方向特色的专业课学习。
选修课是必修课的辅助课,对目标子系统(2)来说,选修课应定位在适应未来小学教育发展的相关课程上,体现其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而对于目标子系统(3),从某种意义上说,选修课无论是学时,还是教学容量可能都超过了必修课。而目标子系统(1),完成了前三年的教学任务后,已并入目标子系统(2)或(3)中。分层次开设选修课的结果,实现了培养目标中真正意义上的“一专多能”,同时也为跨学科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了平台。
活动课在以往初等教育的模块组合中,主要以各类兴趣小组的.形式出现,活动内容基本围绕师范生从教应具备的能力而展开,分解培养目标后,大大拓宽了活动课的内容和形式,学生一方面可以围绕选定的从业方向,参与相应的活动,另一方面,还必须参与各类与资格认定有关的职业能力培训活动,并且要求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计算机等级证书、英语四六级证书、职业汉语等级证书、营养师资格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心理咨询师证书、导游员证书等。
教育实践课由过去二周的教育见习和为期两个月的教学实习改变为一个学期的从业前实习。与以往教育教学实习不同的是,实习的目的性由过去的单一、简单,变得多元、复杂。对于子系统(2)对应的学生来说,实习的目的比较明确,主要是把现有的知识拿到具体的小学教育工作中加以检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完善自己。但对子系统(3)对应的学生来说,实习中更多的是不确定性,比如,选修酒店服务的学生,工作中的劳动强度可能远远超过实训基地的模拟劳动强度,还有很多在书本上无法预料到的实际问题,这些因素可能会动摇他们的选择,所以他们会把精力投入到下一个工作目标。教育实践课的目的,就是在学生走向正式的工作岗位之前,对自己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的一种体验,在这种体验中,学生们可以正确地审视自己,为今后将要从事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3、实现完善培养目标多元化的其它条件
3.1观念兼容
目前省内有初等教育专业的大专类师范院校,普遍存在师资老化的问题,就我们学校而言,初等教育一系44位在职教师中45周岁以上的教师22人,占教师总数的50%。这些教师都亲历了师范教育的鼎盛时期,一成不变地执行落实教育教学计划已经成为他们的职业习惯。但由于学苗综合素质的普遍下降,教者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目标计划,结果要么脱离教学主体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完成任务;要么根据主体的实际情况,把既定的教学计划弃之不顾。但不管哪种做法,对教者来说,奏出的都是教学中的不谐和音,如果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势必要滋生脱离教学主体的孤独情绪;但如果为了迁就学生,视教学计划于不顾,又会陷入教学随意化、无序化的茫然。这种教与学的不和谐,使师生间生出一系列隐性或显性的矛盾。教师的倾情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回馈,那种叫做责任的东西随之也就渐行渐远。而年轻教师,走向工作岗位接触的教育对象就是这样,没有比照,自然也就少了牢骚和怨天尤人,但是这样的教学对象,对他们构不成压力,久而久之,徒剩热情,术业缺乏专攻。这些学识和能力均没经过准师范历练的年轻人,免不了行无规矩,做无定法,更谈不上高屋建瓴地指引学生。如果能把青年教师的热情和老教师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观念上的兼容,就会较顺利地实现初等教育培养目标多元化的设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