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集】小学数学教育论文(第18页)
本文共计3679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3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二、在小学数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策略
(一)数学课外知识广泛普及,将传统数学文明渗透其中。大量的数学文化都潜藏在设置的小学数学课中,所有经典例题无一例外都有其历史背景,也就是古老数学文明故事就潜藏在其中。我国的历史文化深厚,在老师教学过程中应恰当引入著名数学家生平、数学发展史、数学奇闻逸事等。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应当先对祖冲之如何发明圆周率的故事进行讲述,然后引申到所学的圆的周长中。这样使数学知识升华到我国传统文明,进而为发扬传统数学文化做好铺垫。
(二)教学模式创新,还原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老师应当将传统教学模式彻底推翻,使填鸭式的枯燥、乏味的口述方式得以改变,使老师明白一味讲述已经不符合“人文教育”渗透的需要,而应当以“我要学”代替“要我学”,因此培育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十分重要。老师可以将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运用到小学教学中,转变角色,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思索,自主地学习。另外,还应当营造舒适、轻松的教学氛围,确保所有学生都参加学习,使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以内,激励所有学生将自身的观点发表出来,同时包容别人的不同点。例如,在教学“闰年平年”时,老师应当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学生分成若干组,使他们分组展开探讨;然后采取提问问题的方法,使每个组的代表成员起立回答有关闰年年份的问题;最后归纳知识点,使学生充分运用数学方法对平年和闰年展开计算。
(三)于生活相贴合,领略数学魅力。“生活数学化,生活数学化”是数学成绩提高的捷径,同时也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一大优势。数学一是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源自于生活,服务于社会,因此数学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例如去购物时找零钱、计算截止日期等。不过在长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数学知识脱离生活的现象,导致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较低,运用死板,只是为读书而读书。老师应当鼓励学生多注意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一旦遇到就积极地展开思索和探讨,同时也可组织学生展开社会调查活动,使生活和课堂有机结合。例如在教授完“小数”教学以后,可以组织学生到超级市场展开调研,记录满几百送礼金券、促销打折的产品,在调查完毕后再计算出那种产品优惠幅度最大。学生调研、计算的过程,也是学生领悟数学魅力的过程。
三、结语
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在需求严谨逻辑思维及先进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对人文素养也给予充分重视。小学作为数学启蒙的教育时期,老师应当采取恰当合理的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这将为学生一生的行为准则和学习态度的端正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将人文教育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无形中吸收数学文化,因此人文教育渗透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巧堂.小学数学渗透“人文教育”方法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xx,(25):94.
[2]赵淑鹤.刍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J].学周刊,20xx,(08):73.
小学数学教育论文14
中国传统教育机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常常只习惯于接受,而不习惯于思考和论证,不容易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今天,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鼓励学生不惟书、不唯师,敢于标新立异,培养创新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一、实施开放性教学、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要使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就必须实施开放性教学,给学生创造一个高度自由的思维时间和空间,不但要允许而且要鼓励学生对教师、对书本提出质疑。允许学生突发奇想、“节外生枝”,打破教师原先的教学设计,突破原有的教学目标。教师要虚心地担当“听众”,尽管学生的有些想法非常离奇,里面却可能蕴含着创造性,要多看到学生求异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鼓励,甚至将其“发扬光大”这将会大大激发全体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的创新心理,提高创新意识。
在教学“分数与小数相乘的计算”时,我出示书上的2.1×2/3、4.2×3/8、3.2×5/6这三道题,当学生得出:‘可以化小数为分数相乘,也可以把分数化为小数相乘,也可以效仿约分法计算”后,有学生不满足于书本上的几种方法,要求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我没有料到的。我微笑着鼓励这个学生:“好!请讲!”他认为:还可以把小数与分数的分子相乘作分子,分母不变。尽管这个想法不尽完善。我还是抓住其中的合理成分,循序善诱: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这种方法比较方便?学生充分讨论之后得出:当小数与分数的分子乘积是整数时,用这位同学的方法计算十分简便。我还将这种方法加其姓氏命名为“×氏解法”。接着又出示一组练习题如0.5×4/7、1.5×2/5、8/9×1.25让学生用此法计算。这使提出此解法的学生深受鼓舞,而且启发了班上其他同学,唤起了学生敢于批判、敢于标新立异的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