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财务管理 > 正文

审计论文[经典](第15页)

42 次下载 25 页 46894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二、事中事后外汇管理审计的方法构想

  (一)构建较为完善的非现场审计体系。20xx年上线的跨境资金监测与分析系统,综合采集了国际收支申报、资本项目、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等相关数据,不仅能对银行、企业进行全方位主体监测分析,还可结合辖区实际自主建立监测指标体系,获取异常关注和违规信息,这与事中审计尤其是非现场审计相关需求相吻合。审计人员可根据系统预警提示评估后再确定是否对其展开进一步的检查。进入现场审计阶段,有针对性地调取相关业务系统操作日志、业务办理资料,从而提高现场审计的效率,节约审计成本。

  (二)对重要环节风险进行识别监控。事中事后外汇管理审计风险分析,可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对风险分析、评估、确认和利用,从而找出薄弱环节,并对这些环节进行衡量,以确定专项审计的`工作重点。但由于内部审计资源的有限性,不可能对所有的交易或事项都进行实时监控。可根据外汇业务的具体特点,通过货物贸易外汇业务监测系统日志、资本项目信息系统,深入分析和挖掘利用,寻找业务处理逻辑关系,由此建立审计分析模型。如果国际收支申报金额,大于资本金投入与外债提款登记之和,说明可能存在着未经审核的非法外汇流入。通过收集整理存在明显不符合常规的数量,建立审计分析模型进行查找,快速发现如大额数据、高频数据、差错数据等审计疑点,实现对重要环节潜在风险及时识别和评估的目标,帮助部门提升业务流程效率和效果。

  (三)主动提升内审工作履职绩效。对超出现有法规规定的业务事项,违规处罚过程行使自由裁量权等需要进行重要决策的事项,审计人员可列席会议,观察是否严格履行各项内控制度规定,针对实际情况做出独立客观的评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实现审计关口前移。当前人民币持续贬值,跨境资金流出形势严峻,内审部门要主动适应改革需要,开展一些协调推动和效果评估工作,与业务部门合力应对形势逆转带来的冲击,从而提升内审成果价值,不断推进内审全面转型和深化发展。(四)探索建立有效的整改落实机制。探索建立审计对象库、信息资料库,按单位、业务分门别类进行整理,详细登记事中审计发现问题描述、问题定性、相关责任人和整改情况。通过抽取整改资料对同类问题进行检查,验证同类问题是否得到有效控制,防范屡查屡犯现象的发生,使审计成果全面有效转化为“风险导向、控制驱动、关注绩效、服务治理、增加价值”的成果。

  三、事中事后外汇管理审计中的问题

  (一)内审体系不能适应新形势。事中事后外汇监管体系已经建立,但缺乏较为完善的事中事后审计准则、工作规范以及与事后审计的协调机制。事中审计的条件、范围、程序和形式等还不明确,难以对事中事后审计活动发挥质量控制和风险预测作用。同时也没有明确的事中事后审计职责,一旦出现内审责任问题,则无法根据制度要求,做出实质性分析,从而引发一定的责任风险。

  (二)人力资源结构不够均衡。随着事中事后外汇管理专项审计在环境、技术、职能等方面的变革,对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及能力水平提出新的要求。目前外汇局分支机构尚未单独设立内审部门,没有专门的人员编制。特别是对审计评价标准的掌握还比较模糊,习惯思维难以打破,知识结构相对单一,主要精力仍然是收集整理数据,较少采用如静态分析、动态分析、总量分析及结构分析等综合分析方法全面深入剖析审计事项,揭示问题的实质,影响审计工作进度和质量,无法充分发挥审计应有的监督和服务职能。

  (三)审计信息系统有待加快建设。通过数据接口或利用并行审计技术采集审计证据已成为事中非现场审计的趋势和基础。当前外汇局主要利用内控风险测评系统开展内审数据收集,采用人工录入的方式,主观变动性较大,无法实施非现场的查询、计算、分析及检测等审计功能。同时,现有各类业务信息系统相对独立,限制了事中审计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使得审计成效和成果运用不足。如目前大部分业务系统均不能查询操作日志,无法判断用户操作是否合规,是否存在内控风险,难以实现对系统用户权限及操作全流程进行审计的目的。

  四、相关建议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