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育毕业论文 > 正文

美育教育论文(第10页)

本文共计4394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7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长久以来美育的缺失使得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美育就是音乐和美术, 其实美育≠美术, 美育≠音乐, 美育≠戏剧, 那么真正的审美教育是什么?是融合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艺术形式, 并能做到“以人为本”, 以身体为媒介的一种综合体教育。更通俗来讲就是以自身的参与, 以自身完成的一种艺术美, 通过外部的各项“刺激”, 结合身心的自我意识与运动而进行的一项有意义的活动, 产生美的教育效果。舞蹈教育恰恰在众多艺术门类中最能以身体为媒介, 综合运用音乐、戏剧、美术等形式, 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和发展全面能力, 具有人文性与综合性特点。并且, 舞蹈教育在补美育短板的基础之上, 可以与德育、智育、体育各方面促进、融合, 完善人格, 成为美育实施的重要形式。

  首先, 对体育的促进与融合方面。舞蹈是一种动觉艺术, 除了包含美术、音乐艺术所具有视、听感以外, 还存在着自我的主体动觉感受。拉班指出:“我们全部感觉是人们独一无二的触觉引起的结果。”舞蹈的动觉感受是最接近人体本原的感受, 是原始生命的体现, 人们通过动觉去感知世界, 完善生理感官意识。舞蹈以人体为本源的'艺术, 通过律动形态与体育的作用功能相似, 在对人的身体的训练---肌肉、韧带、神经与各项反射系统---起着与体育同样重要的作用。

  其次, 对智育的促进与融合方面。人的左脑与右脑分工协作, 负责各自的“领地”, 左脑分管理论与思维, 右脑促进想象力与创造力。长期应试教育下的左脑过度开发, 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缺少艺术修养的“高智商”人才, 这类人缺少创造力与想象力。素质教育舞蹈课 (“素质教育舞蹈课”由原北京舞蹈学院院长吕艺生及其团队创设, 来自于20xx.3-20xx.12教育部专项委托项目“素质教育与舞蹈美育研究”课题) 作为舞蹈美育实行的手段, 其紧密围绕培养人的五项能力之一“创造求新能力”正是对右脑的开发体现。左、右脑共同协作, 科学与艺术结合, 逻辑能力与形象意识并存, 使人从“半脑人”转为“全脑人”.

  再次, 对德育的促进与融合方面。学校教学不仅是智力教育, 还应该是一种人格与情感的“德行”教育。席勒认为审美教育是一种可以进行鉴赏能力和美的培养的教育, 审美教育可以在培养人的精神力量与感性思维能力上达到较为和谐的作用。美能够使感性的人进行逻辑性与形式性的思维, 通过美的养成使感性的人回归到原始的感性世界[2], 通过美育达到理性与感性的互相融合, 和谐发展。马斯洛在后期理论中将人的发展需要划分从五个上升到七个阶梯型的层次:生理方面、安全与保护、爱和归属、尊重、自我促成、求知与理解、审美需求。他认为人的最终需求是审美, 这是人的最终目标, 也是人格的最高价值。这与席勒的“艺术游戏说”是统一的, 席勒将艺术与游戏类同, 更为狭义来讲是将具有舞蹈特性的活动与游戏等同, 他说人之所以成为完整的人是因为他能够“游戏”, 而在其充分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时, 他才会游戏。“艺术:让人成为人”.舞蹈美育使人的个性心理完善、情感丰富, 促使人的真、善、美的养成, 在“让人成为人”的道路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3、舞蹈美育的实施---素质教育舞蹈课

  3.1 素质教育舞蹈课的“五项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舞蹈课作为舞蹈美育, 乃至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实施手段, 形成了覆盖幼儿---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教育模式, 面向此阶段范围内的全体学生进行舞蹈教育普及, 开发学生“五项能力”:其一, 是学生在观察与模仿行为上的能力;其二, 是学生在即兴与表演行为上的能力;其三, 是学生在交流与合作行为上的能力;其四, 是学生在创造与求新行为上的能力;其五, 是学生在综合与融化行为上的能力。素质教育舞蹈课以“五项能力”为目的[3], 以提高学习者完善的艺术素养、能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

  3.1.1 观察模仿能力

  从观察生活、大自然、社会人生到模仿同学、老师、舞蹈家, 素质教育舞蹈课由此开始, 给零接触舞蹈的孩子一个进入的缓冲空间, 易于接受的基础起步, 在模仿上获得审美的快。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