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音乐 > 正文

音乐教育论文【集锦15篇】(第10页)

本文共计4526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1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实践式 普通高校的民族音乐教育目标是为了普及民族音乐,以提高大学生音乐修养、了解民族音乐文化,因此,民族音乐艺术实践课专业性不需要很强,此类课程可作为音乐选修课开设。通过设置民族音乐艺术实践课程,如民歌的独重唱、戏曲唱段、民族乐器演奏等,使大学生在校期间能掌握一门民族音乐的演唱、演奏技巧。此课程分为个别课和集体课(中课)形式。

  综上所述,普通高校的民族音乐的教学采用较为灵活的教学手段,大课为主,小课为辅,大课、中课、小课互相结合,选修与必修互相补充的有效授课方法。这样,在短时间内也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普通高校的民族音乐的教学质量,利于大学生的整体音乐素养的形成。

音乐教育论文6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新课改后中学音乐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重视程度不足、教学方法失当、教材编写针对性不强等,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性、选取合适的音乐教材等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音乐教学;对策

  随着新课改的提出,义务教育中学阶段的音乐教育的教学理念、目标、任务都做出了很大的调整和改变。新课改提出音乐教学应当能够对学生起到陶冶情操,培养优秀品格的作用,要求音乐教学能够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并且对学生的情感提供更多元化的表达方式。为此,本文就新课改后中学音乐教学的一些现状问题谈了一些自己粗浅的看法和建议。

  一、新课改后中学音乐教育的主要问题

  1.重视程度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教学始终是将数学、语文、英语等基础性学科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为的就是让学生学好这些基础课程将来顺利完成毕业升学考试。于是,音乐课就被这些基础课程挤到了很次要的位置。不少的中学由于不重视音乐教学,往往在音乐课设备、场地和教师的'引进上都十分缺乏,即便有开设音乐课的课时也非常有限,高教学质量的音乐课更是凤毛麟角。甚至经常会出现其他课程占用音乐课堂的情况,使得原本制定好的音乐课教学计划总是开开停停,根本无法按时按质完成。以上这些情况即便在新课改后,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1].

  2.教学方法失当

  多年来,我国中学教育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自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音乐教学的教学方法。长期以来,大部分中学音乐教师使用落后的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时只知道向学生灌输音乐书本知识。但是音乐课是不同于其他基础课程的教学的,音乐课的首要教学目标应当是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和审美能力。教师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他们真正融入到音乐氛围之中。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学生就无法在音乐课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中学音乐教学方法的落后,导致我国中学音乐教学质量普遍不高。

  3. 教材编写针对性不强

  我国与国外中学音乐教学相比,最为突出的差距就是在音乐教材上。由于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对中学生的音乐教学,所以他们的中学音乐教材多是出自一些专门的音乐人之手,这些教材不仅题材类型丰富,而且内容设计也十分讨巧,很受中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我国的中学音乐教材的“拿来主义”特别严重,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往往没有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只是一味地照搬国外教材,内容的针对性和个性化设计十分欠缺,这大大打击了学生学习音乐课的积极性[2].

  二、新课改后中学音乐教学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教师都应该积极转变对音乐教育的教学观念。首先,学校领导需要加强对音乐教学的重视,要认识到音乐之于学生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学生通过接受音乐教育,对于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其次,学校要加大对音乐教育的资金投入,引进足够的教学器材,建设合格的教学场地,打造有特色的音乐课程,使整个校园形成一个良好的艺术文化氛围。最后,学校还应加强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和互动,使音乐不再成为完全孤立的一门课程。比如,音乐教师与舞蹈教师合作,将舞蹈融入律动教学中;美术教师与音乐教师合作,将美术融入到音乐创作中去。通过各学科的交叉融合,能够更快地提升音乐教学质量。

阅读全文